在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方城县杨集镇的七十二潭,一场惊喜的发现正让这片山水备受瞩目。
近日,人们在山半腰处寻得了七十二棵流苏树的身影。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流苏树在佛教界象征着断尽一切烦恼,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而此番在河南,如此规模的流苏树群更是省内仅见,数量恰好与七十二潭之名相呼应,为这座早已声名远扬的“仙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迷人的色彩,也让素有 “中华第一石川” 美誉的七十二潭景区愈发魅力四射。
中华宗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人间佛教委员会会长济慈法师介绍,七十二潭自古以来便底蕴深厚,这里曾是 1.54 亿年前菩萨 “驻锡” 之地,弥勒佛也曾于此修行正果。历经岁月轮转,直到 21 世纪,这片宝地才在有识之士——王国华董事长的努力下得以开发。恰逢盛世,山上的流苏树也愈发繁茂,被更多人欣赏、传颂。
流苏树,学名铁黄荆,是落叶乔木。其花期在 3 - 6 月,果期则为 6 - 11 月,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等地,在我国北京、河南、甘肃、陕西、河北等地也能觅得它少有的踪迹,多生长于海拔 3000 米以下的稀疏混交林中 。流苏树不仅树体高大优美,花香更是清幽宜人,它的叶子可以替代茶叶制作饮品,果实能作为工业用油,其材质坚重细致,是制作器具的优良材料。2013 年 9 月 2 日,流苏树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3 年 6 月 5 日,又被列入《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
有诗赞曰:
《咏七十二潭流苏树》
潭如仙境绕云烟,瀑影飞流入画笺。
七十二株珍木秀,万千佛韵古林传。
曾迎菩萨修禅境,今伴清风映碧天。
秀丽山川花正好,盛时美景世间传 。
此次七十二潭流苏树的发现,不仅是自然生态领域的一桩幸事,更是对这片土地文化底蕴的又一次深度挖掘,相信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领略这方山水的独特魅力。
(作者:马庆赐 刘俊平 陈甜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