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市有一座莲开净寺,寺位于城郊一公里处,依浈水而建,环境清幽,虽近城却不喧嚣不染尘埃,是一处尼众修行的道场,据了解,这寺院修建于明朝,至今有三年多年历史,以一所佛教圣地,原叫莲社庵,位于南雄中学不远处的莲塘村,当地人叫尼姑庵。1994年由老和尚发起重建,选址在现在这个位置,水南村委会靠浈江河边畔2001年举行盛大的开光大典。
去南雄旅游的人不太了解有这么一个寺院的存在,当地的文旅部门也甚少推介,但在佛教界里头,讲学交流的人挺多。我在南雄中学读中学时,一个秋天的周末,受同学之邀约,去尼姑庵那里玩,那时的建筑还是以一个四周闭的土木结构建成的老建筑,年代感非常强,那些修学的尼姑,有二十几个,年龄有十几岁的有中年的也有七十多岁的,她们有序地做着各自的事情,有的诵经,有的在做饭、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则安祥地端坐在那里,庄严有序,感觉新鲜好奇。我那个同学应该去得次数较多,非常熟络,一个主事的中年尼姑招呼我们,慈祥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打量一番,对我说了一句,“你有慧根”。当时不明就里。因为同学跟她们关系好,那天中午留在那里吃了一餐斋,菜式以腐竹、香菇、豆子为主,味道很不错。
母亲是个有些神秘的人,她也是经常会到莲开净寺的常客这一事情隐瞒了多年。她时时会到县城买生活用品,也卖些农产品,我们叫“出街”。母亲出街都是选择初一或者十五才去。其实就是去那些烧柱香,母亲信佛,父亲知道,也为她守了一辈子的秘密。那次父亲身体不舒服,母亲带着父亲去烧香许愿,没想到还真的非常灵验,没过两天便好了。过了些时间,父亲才跟我们提及过此事,对尼姑庵心怀敬畏和景仰,觉得那个地方是也许是母亲的福地,也是个渡过难关的神奇宝地。
高考前夕,希望能我顺利考取大学,母亲又瞒着我去尼姑庵抽许愿的事情,是姐姐告诉我的。母亲说心诚则灵,可能是心还不够诚的缘由,没有考得好成绩,只上了一个很普通的学校。但父母亲则觉得已是非常有福报了,毕竟,考取了学校,就意味着离开了农村,离开了世世代代的耕作生活。我参加工作之后,父母都年岁都老了,没有能力耕种,随大哥在县城生活,父亲用更多的时间帮大哥带小孩,母亲则坚持在一个人老家农村生活,闲时更多去尼姑庵烧香,诵经。
我所在的那个镇有个女孩子父母都不在了,只有一个叔叔,其叔叔自己养了三个女儿,本身生活,一心想要生个儿子,自己的女儿都想抱给人家养,现在又多了这个女孩,刚是要给她吃穿都困难,要供她读书,面对她是个累赘,不是打就是骂,这个十一岁的女孩甚是孤苦可怜。有人建议把她送去尼姑庵,她叔叔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便来找到母亲,希望母亲帮忙把女孩送去尼姑庵。母亲二话没说,便带着女孩去找住持,没成想,还真给她一种福渡。去了以后,她由一个广州来的佛僧带她学文化,学佛经,加上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性格温婉,深得寺里一众尼姑的喜欢,来自广州的老师也对她用心引导,悉心栽培,她的学习大有长进,后面还送她去佛学院进修。在寺里安静生活,不用挨打不用挨饿,生活由此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这个女孩姓罗,在参加工作后,我陪朋友去尼姑庵时,见过她一次,那时她已是十岁的尼僧了。我朋友想深入了解寺院生活,我们向寺院负责人表明来意,并提出想见一下这个家乡来的信徒。她和师傅一起接待了我们,安静地坐在师傅傍边,一句话也没有说,穿着尼服,修长的身材,白皙清秀,显得极为文静修养。她的师傅倒是十分健谈,讲了许多寺院的知识,朋友应该有所收获。感觉到,这个女孩生活得不错,找到了自己的归依,真的很为她高兴。
渡心渡己。其实,这个道理我在母亲的身上是感觉到的。母亲六岁时被人拐卖到南雄,在极度贫困的年代,我不知道她是如何把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养活下来,抚养成人的,她一生经历的苦难无法令人想向,但我从来没有听她说过任何抱怨的话。她勤奋、隐忍、坚强,实质上是渡自己。母亲对生活有着一种信念,父亲长年为村里的事情在操劳,家里的事情几乎都压在母亲身上,但是我记事起就从来没有听到过母亲任何的抱怨,常常让我想起苏轼的诗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与父亲相依为命,与子女相依为命,母亲的身上我看到她实际上在用一生渡着自己。
那一年我去银川出差,返程列车,和我一个软卧厢里,遇到了一个尼僧,20岁左右的年纪,说是到南方一所佛学院游学。我跟她说,家乡南雄有个莲开净寺的情况,她说她有去过几次,并介绍了在那里举办的几次佛事法会的情况,对其中佛学讨论与培训、日常修行有着很深入的了解。我以自己的浅薄感到有些不安,从宁夏到韶关有40多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有缘,聊得挺多,我对她的成长、生活、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加了联系方式,后面常常有些联系。她大部门时间都在修行和讲学,有时也去印度等外国进行游学。她把自己修行的感悟有时会分享给我。我则多次邀请她有机会来南雄看看,现在的莲开净寺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建筑布局的精巧,仿古建筑与园林建筑的融合,佛教文化独特风格,还有一批爱国爱教的僧尼,在这里将文化传承。
作者:刘庆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浈江区作协会员。生活工作在粤北,业余穿行在城市与旷野,用文字抒写自己的细水长流,寻找自己的浮世清欢。作品散见《中国校园文学》《法制报》《韶关日报》,《作家平台》,《红袖添香》,《星空诗社》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