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来源:知库网

10.词二首(渔歌子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4.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理解两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两首词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和创设情境用的曲子,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吗?指名背,师生齐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描写江南美景的词。板书课题。

    师介绍: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2.解题。

    简介作者及背景。

    张志和,唐代诗人,因仕途不顺而隐居,自称“烟波钓徒”“浪迹先生”。这首词借表现渔夫生活表达了自己隐居生活的志趣。

    张志和能诗善画。相传公元774年,大书法家颜真卿赴湖州任刺史。一天,他大宴宾客,张志和也在座。酒酣耳热之际,颜真卿吟唱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来,张志和又即兴连吟五章,当众表演他的书画才艺。只见他一边击鼓,一边挥笔作画,随兴挥洒,笔下如有神助。片刻间,山水云石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五首词的意境尽在画中。从此以后《渔歌子》风靡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唱,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当时日本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渔歌子》吧!请边朗读边欣赏。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用课件出示课文及朗读音频,营造气氛。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词典,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

    (2)小组内交流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画出景物,重点词意:肥、须、回。

    重点解决的问题:渔者为什么不回家?

    5.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再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3.配乐有感情朗读背诵,感悟意境。

    4.学生在音乐声中画画诗中景物。

    5.根据学生所画来总结全首词的意思。

    美丽的西塞山前,白鹭高飞。江边桃花盛开,盛涨的江水中必定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吧。在风景如画的江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斜风细雨中,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蒙的意境。

四、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课外找一找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渔歌子》。

    2.说说你知道的其他词牌名。

    3.师:在宋代有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如梦令

    生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所有的官能,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考,用心想象。

二、初读

    1.用课件出示课文: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配乐朗诵。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生自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情况。

    注意提示字音,如“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xìng。知道为什么吗?

    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三、再读,理解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你读懂了哪句?

    (2)哪里你还不能理解?

    4.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参考:还时常记得游溪亭,

    玩到日黑天暮,

    醉酒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误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急忙划呀划,荷深不见路,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四、品读,想象

    1.师:读诗词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非常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地品味。同学们,你们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2.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画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读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溪边有座亭子,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师引导学生用更多的词句来描述这一美好的画面。指名读这两句。

    (3)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亭子里干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饮酒作诗,欣赏美景……

    再次深情朗读第一、二句。

    画面二:“藕花深处”

    (1)说说你对“藕花深处”的理解?

    想象荷叶茂密,荷花多,花香浓。还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荷”的诗句来体会。

    (2)展开讨论:为何会误入“藕花深处”?

    (3)深情朗读。

    画面三:“一滩鸥鹭”

    (1)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想象词人急切的心情,溪水声,划船的“哗哗”声,仿佛看到了一群鸥鹭被惊起,飞入夜幕中,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

    (2)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这几句。

    3.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

    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交流的情况提炼出几个词:“记、兴、醉”。

    板书:记兴醉

    4.重点讨论“醉”字。词人为何而醉?

    是香醇的美酒,更是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愉悦的心情,令词人“沉醉”而“不知归路”。

五、比较阅读,深入体会

    1.师出示李清照《如梦令》另外一首: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比较两首词有何异同。

    ①相同:都提到了“醉”。

    ②不同:两首词的时间、地点、景物、人物都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都“醉”,课文这一首是因美景、心情陶醉,后一首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而“常记溪亭日暮”之情景,是追忆美好快乐的时光。

    ③对比朗读,读出感情。

    2.指导背诵。可以多种形式进行。

    3.师生配乐齐背。

 

 

第一课件网系列资料                      www.1kejian.com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