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是我,不是基因,不是环境,是我自己的错。

来源:知库网

文:似水君/简书

1.

现在,教育学、心理学普遍认为:家庭和环境对一个人性格、情商、心理的影响相当之大。我甚至看到过一些文章《你变成现在这样,其实都是父母的错》、《童年,足以毁灭一个人》……

这种基调的文章,几乎都标榜着帮助泱泱大众找到痛苦的源头。诚然,一个人的童年确实对他影响深远,但将他的堕落、无为、惨淡,全都归于家庭和环境,这样真的好吗?

别说这些作者使劲地传播这些“真谛”,我们生活中,也弥漫着“家庭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要是这孩子童年悲惨,那他就没救了”的悖论。

我的舍友每回碰到一个性格或者情商上有些偏差的人,都会说起一句名言:“他一看就是爸妈没教好,有什么样的爸妈,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更甚者,现在单亲家庭多了,这室友把“单亲家庭的,心理都有问题”时常挂在嘴上。

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但,现在整个大环境,看待童年悲惨、家庭环境不好的孩子,都像带上了有色眼镜。仅仅看到狭小一隅,就定论:“看吧,这种家庭不好的,心理都有问题”。

2.

而我在武志红的书中看到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女孩在两三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失踪,父亲流连于情人之间,对她不理不睬,待她好的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

这童年够惨吧!按照现在“家庭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的定论,那她肯定堕落的不能再堕落了……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这女孩就想过自杀。终有一日,她承受不住了,拿出一张白纸,左边写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死去的理由。她看到右边满满的字迹,左边却寥寥无几。她失声痛哭,却在这时,她心里响起一道坚定的声音“你很悲惨,但你不能死。”

那一次,她终于承认自己惨淡的家庭,悲凉的童年。曾经她在旁人面前伪装成的幸福样子崩塌,她终于接受了事实,不再活在别人的想法中。

她要为自己而活!接下来,她过得潇洒而自在,周游各地,甚至去了法国游学,有了足以展现魅力的事业,结识了各种行业中有趣的人。

无论你生下来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机会或者权利。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而不是别人怎么想。

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真正健康的心灵,是在经历了痛苦之后,他没有沉沦,反而成长了起来,依旧积极。

3.

私生女出身的索菲亚·罗兰,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爱情面包两不误;幼年父母离异的孙俪稳坐娱乐圈一姐宝座,如今事业家庭双丰收,晋升为人生大赢家;出身贫寒的贝多芬,在听觉衰落,甚至是失聪的情况下谱出《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一系列世界名曲……

命运玩弄了他们,但他们不屈,以强势的劲头反转命运,牢牢地将未来紧握在自己手里,肆意创造出不凡的人生。

但,同样被命运背弃的祥林嫂,惶惶不可终日,成天向旁人念叨她的悲惨,陷在愤慨的沼泽之中无法自拔。

不在痛苦中湮灭,就在痛苦中成长。

晦暗不明的《无耻之徒》中,Fiona在家庭环境的推动下不断堕落沉沦,却在第四季的最后一集勇敢承认:“是我,不是环境,不是基因,是我自己的错。我已经23岁了,不能再继续怪罪父母把我害成现在这个样子。

当人们遇到困境,便会不由自主地将原因归结于社会、环境,以获得心理上的片刻安宁。然而,作为一个成人,已经毫无理由将堕落沉沦怪罪于外界因素。

4.

比起孔孟之道的“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更加支持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前者认为,人生来都是善良的,至于这人最后发展是好是坏,全都赖于环境的影响,完全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性本恶”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于自身的修行。

我更喜欢,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能说,父母没有给你一个完美的家庭,你就可以有了自暴自弃的借口。

人不能理所当然地想着:罪恶的环境,不堪的家庭造就了我,我是个带着原罪出身的孩子,所以,这辈子,我就该在痛苦中堕落。

没有谁是应该幸福或者应该痛苦的,你想要什么,就大胆地用自己的双手捧回来。

直面痛苦,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成长。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共勉

文/似水君(简书)

原创文字,转载请简信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