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给整理房间的你5点建议

来源:知库网

到了家中,面对着从学校寄回来的六箱四包几十公斤东西,尚未开封心已然疲倦。原来比打包更让人崩溃的是拆包。

拆出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家里却已经没地方放了。于是开着口的箱子放在一边,先对家里已有的东西进行了一次大清洗。

东晋的王恭曾有「恭作人无长物」之语(《世说新语》),谦卑中有傲然之气。「身无长物」常被用来形容贫穷,现在看来却是一种多么令人艳羡的状态:除了必需品,没有任何别的东西牵绊自己、妨碍自己的行走、充溢自己的视觉。「少即是多」,这句已经被用烂了的箴言,在物质过剩的时代仍是如此贴切。

我也看过《断舍离》,书中的一些原则并不完全赞同,但很有启发。确实,过多的物品会损耗我们的心力,阻碍我们的行动,但不可否认,一定的冗余也是于生活有利甚至是必须的。我们需要扔掉很多东西,但究竟扔掉什么,留下什么?为什么我们会买来自己用都没用就扔掉的东西?

1. 只买你确实要用的东西。

一位阿姨的家,比一般家庭更整洁。除了经常要用的东西摆在外面,基本上看不到什么东西。我羡慕她,问她秘诀,她说了两点:

1. 买任何东西之前,都要想很久。任何东西,不管便宜还是贵,可以不买就不买,确实要用才买。

2. 不常用但要留存的东西,一律用箱子打包好储藏在平时看不到的地方,保持清爽。

第二点需要一些收纳的功夫,第一点却是人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学会的。

相反的,另一家家中东西相当杂乱的亲戚,就是购物的爱好者。他们很舍得花钱,去任何地方玩,无论当地东西好不好,都要买好几袋回来。逛超市,也必定是购物车伺候,后备箱每每塞满。家中各类物品往往而是,不怎么收拾,也没法收拾——整理收纳,其实是建立在东西的数量有一定限制的基础上的。当东西太过多、杂,整理收纳也就失去了可行性和意义。

「买东西不用看价格」,有时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股强大的囤积欲,那么有钱,就是把这股囤积欲释放出来转化为无穷无尽的垃圾的物质条件。

桌上的菜还剩下一口,大人往往会说:把它吃完,别浪费。其实不是吃完就是不浪费;吃饱了硬塞下去,能吸收的营养不会多,徒增肥肉而已——也就是说,吃不下硬塞,比吃不下倒掉更浪费。

进一步说,浪费不是发生在吃掉或倒掉的时候,而是更早——那些过剩的饭菜,当被做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被「浪费」了,因为它的命运只可能是①被倒掉(一般意义上的「浪费」)或者②被业已吃饱的人不情愿地塞下肚子去(更大的浪费)。唯一不浪费食物的办法,不是多吃,而是少做。多吃不能减少一丁点食物的浪费,只能增加赘肉和血压血脂血糖。

同样的,物品的浪费,也不是发生在被扔掉的时候,而是发生在购买的时候。当你买下一件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你已经「浪费」了它和自己的钱。你做什么都无法挽回了。你要么在多年以后的房间大整理中重新发现这个没用的玩意,然后不无遗憾地扔掉它,要么想法设法利用它却成效了了最后只好放弃。

舍不得丢掉、硬留着不需要的物件也不能减少一丁点这种浪费,只能增加你房间的杂乱、打扫卫生的难度和每天视觉上的烦扰。如果一个东西没用,你买它的时候浪费就已经产生了。这一秒就把它扔掉吧,不要犹豫。

下一次买东西之前,请思考,思考,再思考。

2. 抑制本能的囤积欲。

囤积欲起于匮乏和对「没有」的恐惧。囤积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在遥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必须囤积一切眼下所能获得的食物、工具、燃料等等,才能活过不知何时会来临的打不到猎物、采不到果实的艰难时期,只有拥有囤积本能的人才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所以这样的本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太快,囤积欲在有些时候已经成为我们的阻碍而非帮助。

我喜欢倒腾电脑,喜欢尝试各种软件。我直到高中之前都有一个习惯:留下这些软件的安装程序。甚至在当初那台硬盘只有40G的 ThinkPad 里,我能专门划出一个10个G的分区,专门存安装程序。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这还是因为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了电脑,但上网却有时间限制,并且要父母同意,很不方便。所以我平时翻阅电脑杂志的时候就会记下想下载的软件的名字甚至下载的网址(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记)。只要去到有网络的地方,都会随身带着U盘,一上电脑我不是开始打游戏,而是开始疯狂地下载本子上记下的软件,拷到U盘里带回家装。

因为安装程序对我来说是这样不容易获得,所以每一个我都留着,一旦系统重装(因为爱折腾也经常重装),我就可以在离线状态下把想装的软件立刻挨个装一遍。囤积软件安装程序的习惯就这样一直保持着。

后来,我发现只要想,几乎随时随地都能上网了。并且软件版本迭代太快,保存几个月前老版本的安装程序实在没必要,我这才下定决心改掉这个习惯。现在我装上软件都立刻删除安装程序,随时释放硬盘空间。

我们的奶奶辈都是从三年自然灾害这样民生维艰的年代走过来的人,直到改革开放前期,生存资料依旧普遍匮乏。他们这一代人对「无」的恐惧是在生存的步步紧逼下根深蒂固了的,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新一代」很难真正理解。

我的奶奶从来不肯弃置一点点尚且可用的东西。农村的家里,多年的柴薪、破旧的布料、残损的劳动工具都陈放在各处。她是不到不得已不会扔的。我想,那困难时期残酷的情景或许仍时不时会在她的脑中浮现,所以才这样近乎病态地「未雨绸缪」吧。

她的习惯在那个苦难年代是非常有用的,但在现在仍这样极尽节省,反而会造成时间、空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囤积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转而追求物品的质量;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够用就好」。对于唾手可得的事物,我们再也不用囤积,需要时取用就好。我管这个叫「延迟取得」。

我曾经在 Kindle 放三四百本电子书,都是在网上浏览时觉得好的,顺手就买了或者下了。后来却发现,那样读书的效率反而低。其实根本没必要囤书,无论纸质还是电子。想看的时候去买就行了,买回来就集中精力看完。现在我的 Kindle 里一般有一二十本书,看完就删(因为已经购买的书想看随时还可以再下,笔记也会保存在云端)。虽然也不太少,但比以前好多了,至少能随时不费劲地浏览一遍。

延迟取得的好处,在于很多时候你之后会发现一些东西你根本不需要。不过,自然地,当延迟取得会大大增加你获得这样东西的成本时,适当理性地囤积是可以的。比如今天商场在打全场半价,那么适当地买一些暂时用不到,但近期基本一定会用上的东西(比如大包装的卫生纸等消耗品),也是实惠的。

下次你想要囤积某样东西,如购物节或凑单时购买用不到的大量东西,从网上下载一个包含许多文件的巨大资料库之前,先问问自己:延迟取得会不会更明智?只要通过评估认为延迟取得不困难,就不要囤积任何东西。

3. 扔掉所有让你「持续亏损」的东西。

整理房间的每时每刻都面临抉择:这个该扔还是该留?留的话,放在这里还是那里?

整理完一个房间,可能要做上百次这种抉择。相比体力上的劳动,我觉得这种心力上的考验更折磨人——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恋旧又有选择困难症的人。

那么,究竟该如何决定一件物品的命运?

我们将自己作为理想的「理性人」,用简单明晰的经济学思维去分析它。

任何一件物品,对我们来说都有其作为资产(Asset,"A")和其作为负债(Liability,"L")的两面,即其「正价值」与「负价值」两面。我们将这两方面相减就可以得到一件物品的净资产(Net Asset,"N")。

即:N=A-L

A代表这件物品能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它主要包括物品的使用价值(包括未来潜在的使用价值),纪念价值等等。这里我们主要要考虑:

1. 这东西有多大用?

2. 这东西的可替代性和替代成本。(如果现在扔掉它,需要时再重新买一个可以吗?需要多少钱?)

3. 这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吗?能给我幸福的回忆吗?

L则代表保有这件物品我们需要付出的成本。它包括保存物品所要付出的物质成本和心理成本。这里我们主要要考虑:

1. 这东西需要占用多大空间?

2. 这东西是否易于归纳整理?

3. 这东西的保存需要我付出额外的精力吗?看着碍眼吗?

由此,我们就可以大致计算出一件物品的净资产为正还是为负。是正值的,说明这件东西对你有用,可以保存;是负值的,说明你为它的付出一直大于它给你带来的收益,这件物品是你的「持续亏损点」。毫不犹豫地处理掉它吧!

这个公式的特点在于从「效益」和「成本」两个方面去考虑东西的留存与否。举例来说,一件小的、容易与别的物品归类一起整理的东西,就算它本身的价值有限,但因为保存成本小,也不妨留着;而一件占用空间巨大、难以归类的东西,就算本身的价值不低,因为保存成本过大,也要考虑能不能及早处理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考虑"A"时,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不包括交换价值。一个东西再值钱,如果对我们没有用,也不值得留存。比如我本人并不会拉小提琴,近期也没有学习的打算(小提琴对我没有使用价值)。如果我现在有一台很昂贵的小提琴,我最正常的选择是把它出售套现而非留在自己身边。

举乐器的例子大家可能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但在生活中,很多类似的情况下我们并不会这样选择。购物时因为失误买回家的昂贵商品,旅游时被宰所买的毫无意义的纪念品,都应该是我们清理的对象。

「这个东西还挺贵的,留着吧。」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其实贵不贵根本不影响留不留着,只影响你在不想留的时候,应该直接扔掉,还是花一点功夫寻找一个合适的馈赠对象或一个二手买家。

4. 出售、赠送的交易成本过高时,直接丢进垃圾桶。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用上述的公式决定了房间里物品的命运:一些留下,另一些该处理掉了。那么该处理掉的物品,一般就有三种处理方式:1. 扔掉;2. 送人;3. 卖掉。

上面三种处理方式是按成本从小到大排列的。没有比扔掉一件东西更容易的了。当你无偿把一件东西送人,别人一般也不会拒绝。而要想把东西卖出一个价钱甚至是一个好价钱,你就不得不费点力气寻找买家了。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物品的交换价值来选择处理方式。

最「值钱」的东西,应当首先考虑出卖以回收一部分当初购买的成本。如果朋友当中有很可能用得上的人,也完全可以赠给他。价值不是太高的东西,可以无偿送给别人(你认识的人或是陌生人),这样处理得很快,并且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让这些东西继续在别人的手上发挥价值。最后,连送人都没什么意义的东西,就直接扔掉吧!

从大学搬出来之前的最后几天,我收出了一些带不走的生活用品,拍照发微博,喊用得上的校友自己来我的寝室拿。东西在几小时内基本全部被送出,我虽付出了一些和这些同学沟通的成本,但让东西有个归属,废物利用了,我很开心。

另有一些价值低也好购买的,和一些价值尚可,但太小众、卖家不好找的东西,我都直接贱卖给收废品的人或是直接扔进垃圾箱了。时间和精力比这点东西更宝贵。

看到有些同届的同学摆摊买东西,连在文印室买的复印的真题都拿出来卖,一块钱一小本,我觉得有点不值。每年都有新的真题,别人直接去买就行了;摆摊、讨价还价所需要花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所能卖出的1元/本的价格。

5. 把不常用的东西收到看不见的地方。

现在我们已经控制了东西的来源(少买、不买),并且清理了现有的物品(处理掉所有让你「亏损」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都是我们有必要保留的。对于这些物品,也有放置的最优解。

我将任何一间房间、一张书桌的空间都分为「短手空间」和「长手空间」两种。

短手空间指触手可及的、方便放取的空间,比如桌面、开放式书架、最上层的抽屉等。

长手空间指需要花点力气(一般需要身体姿态的改变)翻找才能放取物品的空间,比如储物柜、底层抽屉、整理箱等。

审视你的房间,根据回忆估算每一件物品的使用频率。把所有常用的物品放在短手空间,所有不常用的放在长手空间。(这也就是上面第1点里我的那位阿姨提的第二点建议。)

把不常用的东西长期放在外面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它会使你的房间杂乱无章,影响你的心情和工作效率,找东西也会更难。只把常用的东西放在短手空间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减小你取用东西的成本,整洁的空间也有助于让你保持舒畅的心情。

不要让房间继续拥挤下去!

总结一下本文的思想:

1. 一切都需要付出一定成本,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收益,无论是保有物品,还是将其出售、赠送或丢弃。我们如何处理房间里的物品,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选择收益最大化的行动。(这里的收益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两方面收益。)

2. 保有物品短期看起来成本很低(只需要保持原样就行了),但长期看来成本是最高的(需要占用你的生活空间)。丢弃物品成本最低收益也最低(唯一的收益是清除了一件物品)。

3. 奉行极简主义。在自己视线范围内,只留下常用的物品。不常用但用得着的东西全部收纳起来,用不着的东西直接处理掉,不要舍不得。

请你审视自己的房间、书桌,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一个人,才会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生活?」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你想成为的人,请现在就开始整理吧。

郭力尼安在重庆时的书桌。是不是一看就知道这里住着个(爱喝酒的)古罗马法学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