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紫库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g1物体的平衡(教案)1

g1物体的平衡(教案)1

来源:紫库旅游网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教案

【课 题】 【教学目标】

物体的平衡 高一物理第二章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体平衡的分类。

2、使学生理解稳度的概念以及影响稳度的因素。 3、使学生了解稳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判别物体处于何种平衡状态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观察﹑实验归纳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物体平衡的种类以及影响稳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判别物体处于何种平衡状态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景演示﹑实验探索﹑自主探究﹑交流归纳。

【教学器材】 铁架台;长方体木块;自制木块教具;泡沫塑料;细铜丝;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min)

图1

图2

学生活动:猜谜

谜面: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谜底:——人的成长经历〔图1〕 感悟:婴儿期,要借助四肢维持平衡。

成年期,仅借助双腿维持平衡。 年老期,要借助拐杖维持平衡。

思索:人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维持平衡方式的缘由?

演示实验:比较两种不同情况下铅笔的直立问题。

现象:1、不借助帮助,手中铅笔很难直立。

2、借助帮助,手中铅笔很容易直立。〔图2〕 思索:在铅笔直立情景中需要得到帮助的缘由?

图片展示:相扑运发动比赛前夕的准备姿态。〔图3〕

现象:下蹲、前倾。

质疑:为什么要摆出这种姿势? 要答复以上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图3

71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教案

〔二〕讲解新课(25min)

a b 物体的平衡

一、 平衡的种类

实验探索:探寻平衡现象的类型。〔图4〕 教学策略:现象展示﹑观察体验﹑交流归纳。

现象展示:分别以孔a、b、c为支持面,使木块偏离竖直位置后释放。

观察体验:现象1 木块偏离竖直位置后释放,能够回到竖直位置。

c 图4

图5

O O O

图6

O

O O

图7

现象2 木块偏离竖直位置后释放,无法回到竖直位置。 现象3 木块偏离竖直位置后释放,能平衡在任意位置。

交流归纳:平衡的类型

1、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释放,能够自动回到平衡位置。

——稳定平衡

2、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释放,不能自动回到平衡位置。

——不稳定平衡

3、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释放,在其任何位置都能平衡。

——随遇平衡

引发思考:如何判别物体当前所处的状态属于何种类型的平衡。

自主探究:探究如何判别物体的平衡类型。

方法:实验观察法。

方案:对探寻平衡现象的实验作更深入的探究。 器材:开有小孔的硬纸片、圆珠笔。〔图5〕 实验:……

讨论交流:……

总结归纳:物体平衡类型与支持面和重心的关系。

1、重心低于支持面,物体是稳定平衡。 2、重心高于支持面,物体是不稳定平衡。 3、重心与支持面重合,物体是随遇平衡。

思考质疑:以上实验结论是否普遍成立?

实验演示:将木块稍微偏离竖直位置后将其释放。〔图6〕

观察:将木块释放后,木块状态的变化。 现象:释放后能够回到原位。

疑惑:木块的重心在支持面的上方。现象与结论冲突。

现象质疑:判别物体平衡类型的关键要素。

二、平衡种类的判别

自主探究:物体平衡分类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观察:木块倾斜不同角度时的平衡现象。

72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教案

图8

图9

图10

图11

现象:图6状态能够回到平衡位置。

图7状态不能够回到平衡位置。

讨论交流:……

点拨启迪:注意观察木块倾斜过程中重力作用线与支持面的关系。 交流归纳:可从重力作用线和支持面的关系来判别物体的平衡类型。

1、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假设其重力作用线在支持面

内。

——稳定平衡

2、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假设其重力作用线超出支持

面。

——不稳定平衡

拓展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判别物体平衡类型的方法。

点拨启迪:多媒体演示木块倾斜过程中重心高度的变化动画。〔图8〕 交流归纳:可从重心高度变化的视角来判别物体的平衡类型。

1、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过程中,物体重心升高。

——稳定平衡

2、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过程中,物体重心降低。

——不稳定平衡

3、 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过程中,物体重心不变。

——随遇平衡

稳固应用:判别以下事件的平衡类型。

情景:1、高空骑车。〔图9〕

2、高空走钢丝。〔图10〕

解析:1、悬挂重物使重心下移到支面下方——稳定平衡。

2、重心高于支面,假设偏离重心降低——不稳定平衡。

拓展思索:解密高空走钢丝缘由。

分析:走钢丝者处于不稳定平衡的原因—细钢丝、外界干扰。 讨论:由不稳定平衡向稳定平衡转化的关键要素—调节重心。

解析:1、走钢丝者手持长杆的作用——调节重心。

2、调整原则——人体偏离平衡位置时,使其重心升高。

思考质疑:如何使物体保持良好的稳定平衡。

描述:1、走钢丝者通过操控长杆等技能来不稳定平衡,

从而给观众带来惊险、刺激的享受。

2、生活中的我们,通常更关注如何使物体保持良好的 稳定平衡?

二、 稳度

实验探索:如何使物体保持良好的稳定平衡。

73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教案

图12

〔三〕稳固新课(8min)

图13

图14

〔四〕布置作业(2min)

教学策略:自主探索﹑观察体验﹑交流归纳。 稳 度:物体稳定平衡的程度。

自主探索:用控制变量法探索物体具有良好稳定平衡的条件。 方案设计:

探索1 保持底面积相同,观察木块高度对稳定平衡的影响。〔图11〕 探索2 保持高度相同,观察木块底面积对稳定平衡的影响。〔图12〕 实验探究:

实验1使底面积相同,高度不同的木块,倾斜相同角度后释

放。

实验2 使高度相同,底面积不同的木块倾斜相同角度后释放。 观察体验:

现象1 底面积相同,高度越低的木块,越不容易倒下。 现象2 高度相同,底面积越大的木块,越不容易倒下。

交流归纳:影响物体稳度的因素。 物体重心越低,底面积越大,稳度越大。 四、物体的平衡的应用 1、STS: 1、F1方程式赛车外观结构。〔图13〕

2、相扑运发动赛前姿态的分析。 3、人体采取不同方式维持平衡的解析。 2、点击学史:张衡与地动仪

1、 张衡简介。

2、 地动仪的外部结构。〔图14〕 3、 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动画演示。〔图15〕

观察:地动仪的工作过程。 思考: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3、学生活动:小竞赛

器材:泡沫塑料,细铜丝。 课题:比比看,谁的更稳?

思考:你的作品运用了何种平衡原理。 五、简要总结:1、物体平衡的分类。

2、平衡种类的判别。 3、稳度的概念。 4、影响稳度的因素。

1、学与做: 小时候大家都玩过“不倒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你能不能试着解释一下“不倒翁” “不倒”的原因。动手做一只“不倒翁”,验证一下你的结论。

74

物理教师教育实训教案 教案

2、网上寻觅:请你在互联网上查找一下,著名的比萨斜塔曾发生过

怎样的危险?有哪些挽救方案,现在情况又如何?用所学过的平衡原理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图15

【板书设计】

物体的平衡

一、平衡的分类 三、稳度 稳度:物体稳定平衡的程度 稳定平衡 影响稳度的因素 不稳定平衡 重心位置 随遇平衡

二、平衡种类的判别 支持面大小

【教学设计思想】

1、 本节课主要通过运用情景展示、实验探索、自主探究、交流归纳等方法,对物体

平衡的分类与稳度进行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自主建构学习。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2、 通过多媒体的组合运用,力求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

生思维、深化学生的科学思想等物理教育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3、 体验探索经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是本节课所要到达的基本教学目标,

意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4、 渗透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物

理概念的准确把握。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