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又绿三清山的季节,我又一次投入三清山的怀抱。数十年来我无数次和她亲密接近,说不清是一种什么心境,道不明是一种什么情怀,总是觉得走不完的三清路,拍不尽的三清景。每次登临都会有一份感悟,一分收获。不由得,我又想起1971年初夏,第一次走进三清山的那些时光。
最初的发现
我出生在三清山下的玉山县农村,人生里程的最初足迹就印在三清山下的田园小路上,最初吸吮到的文化乳汁也飘逸着山野的馨香。
孩提时父辈们讲述三清山的神话传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神秘而深刻的印象。传说中所描绘的三清山那玉宵仙境般的景色,常常会唤起我对三清山的不尽遐想。但由于那个年代,三清山一直被视为封建迷信山,禁止人们上山朝拜。直到1971年初夏,我按捺不住心中那股探索三清山的冲动,邀请画家李友仁(江西电影制片厂退休)等摄影朋友,在玉山县南山公社领导的帮助下,组成一支全副武装的“探险”队伍,挑着铺盖粮食,头顶烈日,披荆斩棘,登上当时人迹罕见、野兽出没的三清山。
1971年7月,汪维炎(左一)第一次攀上三清山玉京峰摄影创作,远处为“蓬莱三峰”。
那天凌晨,我们从枫林村出发,经汾水拾阶而上,一路山间小道,时而有路时而无路,路环峰转,林木苍翠,山花烂漫,给人一种“清山含秀色,绿水吐娇音”之感。
蓬莱三峰
入关(千步门)
三清福地北天门
龙虎殿
走过风门,一步一景,仙果石、天空石、老子看经、观音指路、琵琶石、冲虚峰,让我们大饱眼福。到了“三清福地”,登上天门,环视四周,真是“云涛卷四海,烟紫凝三境”的天都境界。三清宫坐南朝北,背靠玉京、玉华、玉虚三峰,三清石坊、飞仙台、龙虎殿、演教殿、九天应天府等等道教宫观建筑座落其间,古朴雄浑,与奇峰异石、古松翠柏构成的自然景色交融一起,珠联壁合,相映成趣。“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这些珍贵的古代道观建筑,展现了三清山曾经的辉煌和沧桑。晚上,我们宿营在破败的三清宫里。
雾海云涛
和合峰
三清山玉京峰
第二天,我们直登玉京峰,半路上风云突变,但在雨雾中,三清群峰时隐时现、别开生面,恰似一幅浓淡有致的水墨画卷。雨声、风声、松海声又汇成一曲雄壮的交响乐。
三清山巨蟒出山
夕照西海
三清山就是如此多变,叫人难以捉摸。这次在山上拍摄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那壮人心志的日出云海、浑然天成的奇峰怪石,傲立苍穹的古树苍松,发人深思的宫观古建,让我为之惊叹,为之痴迷。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发现,也是我立志要一辈子探索三清山,拍摄三清山的起点。
艰难的探索
三清山,坐落在玉山、德兴两县交界处,离上饶市有百余华里。景区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中心景区近8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19.9米,东险西奇、北秀南绝。景区景点分布广、山高路险,长年无人问津,山上没有生活设施、完全处于一个原始而荒凉的状态,在山上要住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78年我调入上饶地委对台办,受聘为福州军区对台宣传编辑部记者,工作职能的变化更强烈地勾起我探索三清山的欲望。于是1979年的5月,在德兴县委对台办的支持下,组织10多人的登山拍摄队伍,大家自带粮食,住破庙和山岩,在山上住了一个月,每日餐风宿雨、攀崖走谷,从日出到日落,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的拍摄,历尽艰险,但饱览了三清山的绝妙秀色,获得了一批三清山风光摄影作品。
龙潭瀑布
雷神像(石刻)
下山后,在地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我首先在上饶市(现信州区)举办了三清山风光摄影作品展览”,又编辑一组《江南一秀——三清山》摄影专题被中国新闻社采用向世界各国华文报刊发稿,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怀玉山古松》组图,第一次向世人介绍三清山风光。
创作上的初步成果使我与三清山结下不解之缘。如果说,要把我数十年来拍摄三清山的历程划分阶段的话,那么,从1979年至1984年间是我探索三清山最艰难的阶段。
1982年5月汪维炎参加三清山风光普查,和玉山县风光普查同志在三清山。
拍好三清山,就要了解三清山。一方面我注意学习一些地理气象知识,了解三清山地质地貌状况,阅读《玉山县志》《德兴县志》《怀玉山志》,古人留下的三清山诗文成了我反复背诵的课文,从中获得启发,实践三清山风光摄影创作。
仙桥墩春色
三清银装
另一方面我坚持年年登山,不分春夏秋冬,一有机遇就上山拍摄,有时一住就是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当地农民兄弟交朋友,了解山上的气候变化和景观形象特征。几年下来我走遍了三清福地、玉京峰、梯云岭、西华台、仙桥墩、石鼓岭、玉零观以及怀玉山等各个景区。
三清山姐妹松,1982年2月摄于三清山
创作上我精益求精,为拍好一幅作品,不辞辛苦地一遍又一遍地等待在拍摄点上。我追求风光作品的真实、自然、动人,让山上的一石一景、一花一木在作品中都有灵性。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例如三清山上的姐妹松,我数十次地观察,并拍摄下她的雄姿倩影,但总不满意,历经几年的构思,于1982年2月,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破冰为路上山,拍到了雪压青松更加挺拔的形象,记录下古松“渗澹蟠穹苍”的那种气魄,那种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三清山第一本宣传画册《江南一秀——三清山》出版,这是我宣传三清山好的开端,也是我探索三清山的初步成果。
一生的情结
我总是以“三清山之子”称谓,来激励自己去努力拍好三清山,把全部精力、全部感情投入三清山,为三清山的保护和开发,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微薄力量。35年来,我拍摄了数以万计的三清山风光作品,在国内外各种报刊发表三千余件。
相继出版《江南一秀——三清山》《赣东北风光》《三清山诗画》《三清山》《三清山道教文化考略》(图片部分)等三清山风光作品,出版《三清山挂历》《三清山年历》以及多种明信片、宣传画。有大量的三清山风光作品在《神州奇观》《美哉江西》《江西》《上海经济区旅游指南》(英文版)、香港《中国旅游》、《中国建设》(六种文版)等大型画册书籍上发表。
部分发表作品
有摄影专题《怀玉山古松》《三清山》《三清山新景点梯云岭》《江南一秀——三清山》《三清山之冬》《道教名山三清山》等被中国新华社、中国新闻社采用,在美国、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华文报刊上发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旅游报、求是杂志、瞭望杂志、中国旅游、中国建设、旅游天地、地理知识、江西新闻图片、江西日报、江西画报等几十种刊物分别发表我的三清山摄影作品,还有一批三清山风光作品在全国各类摄影展览和美国、日本、香港展览和获奖。
2005年上饶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汪维炎从艺50周年摄影作品展览》集中展出我多年来拍摄的三清山风光作品。一幅幅作品中,无不倾注了我对故乡的爱,对三清山的一往情深,也表达了我对艺术真谛和人生意义的理解。
水墨三清(1979~1982年拍摄)
一人栽花花不旺,众人栽树树成林。在投入三清山摄影的同时,我还参加和组织一些重要活动,吸引本地和全国的摄影人来三清山观光摄影。1982年有上饶地区美术摄影协会在山上举办的美术摄影干部学习班;1988年陪同香港世界摄影大师陈复礼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勃来三清山创作;1996年筹办由华东地区各省著名摄影记者参加的《三清山之春》采风活动;1999年我又主持邀请华东六省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参加的“风凰世纪风”三清山采风活动;并提出倡议,经多方协商,创立面向全国的“三清山摄影基地”。2003年通过上海市摄影家协会邀请上海新闻单位13位记者到三清山采风。
1988年陪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在三清山。
摄影可以为旅游事业开路,让更多的摄影家到三清山来,把三清山的摄影宣传推向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让三清山这颗稀世瑰宝散发出更加炫丽的光彩,这就是我一位“三清山荣誉山民”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