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法源寺

来源:知库网
法源寺

对法源寺最初的印象起源于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对法源寺最初的印象形成于那晚午夜的一档节目


午夜的【档案】

介绍了岁寒三友

介绍了丁香诗会

介绍了法源寺渊源故事

近在咫尺

茫然不知

法源寺

其实在我的脑海中,午夜是和迷情挂钩的

是漫长的等待 眼神的凄迷

是古剧中的那只猫儿

卧在古妃的怀里

法源寺

法源寺的猫儿

卧在古刹

头卷尾

法源寺

悯忠

崇福

法源

法源寺

释译:清乾隆皇帝曾在法源寺赋诗——“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 法源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时名悯忠寺;明正统二年重修改称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重修,赐额法源寺。“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这座古刹见证了半部中国史的沉浮过往。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幽州征高丽,为哀悼阵亡将士,立寺纪念,武则天通天元年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

法源寺又名“香刹”“繁花之寺”。

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但中国西部的气候不适于菩提生长,西部的佛教弟子就把形似菩提的暴马丁香代替菩提树,称为“西海菩提树”,遍植寺内,自此,纤巧灵秀的丁香树,成为佛教圣树,在法源寺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寺内遍植丁香,花事之季,馥郁芬芳,玲珑娟秀,紫白相间,花团锦簇,美誉“香雪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古刹生香,渐次引领众多文人墨客前往,形成诗会,清代至盛。

1924年4月,泰戈尔在林徽因、徐志摩等的陪同下到法源寺赏丁香,情致之至,留下了合影——岁寒三友。林徽因清馨淡雅若“梅”,泰戈尔沧桑坚韧似“松”,徐志摩清癯飘逸如“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