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就开始被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刷屏。仔细看完所有的控诉与声音后,感到无法平静下来。是谁在违背我们的意愿?拖拽着女孩的那只手,真的来自男人吗?
从去年开始,互联网平台上关于争取女性权益的呼声就逐渐大了起来,发展到今天已成燎原之势,这是好事。 大概在几年前,女权主义还是一个被冷嘲热讽的贬义词。主流认为女权主义者不是不解风情的性冷淡,就是只想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的疯子。 诚然,在今天号召女权主义的团体里,极端而偏颇的人仍大有所在,但是至少整个社会开始正视女权这个词,开始卸下偏见与固执去尝试理解性别平权的历史与意义。在这种理性与平等逐渐抬头趋势里,未来似乎有着无限的希望。
性别平权逐渐上升成为一种群体诉求。 每次有热点事件发生,观众还未来得及愤怒,已经有无数信息媒体伸出指责的手,陈述事实,摆明道理,慷慨激昂,好不痛快。身处于这样一种集体情绪里,每一个人自然都被感染了,手指也跟着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是物极必反,无论多么理性客观的初衷,在狂热舆论的压力下也会变形瓦解,甚至被利用。
越来越多的女性受侵犯事件,让大家自然而然地把矛头指向男性,把整个男性群体假想为凶手,放在我们的对立面。公共媒体平台上很多热门的言论都是在笼统地指责男性这个性别群体,指责他们一手造就的父权与夫权社会。指责他们野蛮,鲁莽,猥琐,不懂尊重为何物。其实这种指责背后,仍是根深蒂固的男权观念,认为在男性面前的女性,在体力与心理上都仍处于弱势状态。我们受到侵害,凶手是那个高大凶猛的男子,那么整个男性群体都该抱着对于女性的歉意被钉上耻辱柱。
我们声讨男性,不要强奸,不要侵犯女性,不要违背我们的意愿。可是又是谁告诉男性,这样做是可以的呢,他们难道真的生来就比我们更野蛮吗?
就拿这次事件来说,因为受害者是女性,施暴者是男性,于是人们理所当然地将事件定性为女权问题。而周围的人误以为两人的撕打只是两口子吵架,更是令人悲叹在中国,女性本身仍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是父权家庭中的奴隶。 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事情反过来,一个高大强壮的女人在公共场合强行拖拽扭打一个男人,男人呼救,路人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吗?
不,不会的。
大多数旁观者仍会觉得这是两口子家事,自己不便插手。
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包括很多女性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真正的矛盾对立面并不是女人和男人,而是宗族观念与个人主义,人情与人权。
中国是一个很注重人情味的国家。几千年来以宗族为核心的凝聚力,直到今日仍未完全瓦解。 我们的社会从来都没有显露对个人主义的重视,相反,直至今日,在纵横交错铺天盖地的关系网中,没有家族庇护仍寸步难行。法治是一面虚晃的旗, 操控着这面旗的那只手,仍属于几千年承袭下来的人情社会的本体。
强奸与性侵的事情,在民主国家并不少见,甚至因为性解放而更有甚之。 我的大学,一所挤满了新英格兰白人中产小孩的学校, 年年费老大劲给学生进行性教育,发传单开讲座排话剧,连厕所门板上都是教你识别性侵犯的小海报。结果我校这几年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因为对校园性侵处理不当而上了纽约时报。这些民主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男人,照样会说出“No means yes, yes means anal”这样的混帐话。 但是在美国,没有一个男子敢在公共场合拖拽殴打一名女性,也没有一个过路人会对这样的事情坐视不管,即使她真的是他的妻子。因为这个社会注重个体感受胜过家庭关系带来的利益,注重人权胜过人情。
我们的国家一直将国情不同作为不关注人权的理由,我也曾对西方诸国指责中国人权不完善而嗤之以鼻。但是后来我终于明白,国情或许是不平等产生的历史条件,但它绝不应该成为庇护不平等的理由。
其实很多时候男人们和我们一样困惑。 这个社会给了他们那么多的特权与灰色地带,却从来没有严正警告过他们该如何约束自己,没有教育过他们如何正确地对待历史上曾处于弱势的另一半同类。事件发生,因为一些人犯下的罪行,整个群体都忽然站在了风口浪尖,成为了被指责的对象。 这个群体里许多一开始摸不着头脑的成员,在被莫名攻击与指责之后,怒火中烧,最后也许会真的选择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我在荷兰时有一个朋友William,是一个公开的女权主义者。但是他非常困惑与受伤的是,很少有女性愿意在遇到不平等与侵犯时接受他的帮助,因为她们表达愤怒的时的语境都是在指责所有男性。而他的男性朋友们更是对他的选择嗤之以鼻,因为长期以来被莫名指责与谩骂,很多男性都已经下意识地自我保护般地站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对立面,通过反抗诋毁她们来掩盖自己的委屈与不解。
“什么时候这些姑娘们能明白,我们并不是她们的敌人呢,就好像同性恋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异性恋群体,而是时代。” 他说。
我们都是在平权世界里刚刚诞生的婴儿,都在摸索着匍匐前进。 我们的哭声会被他们听到,他们也在从我们的表达里试图理解这个庞大陌生的世界。 我们不该是对立的,更不该互相攻击。让我们关掉争吵,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该怎么理解差异,消弭差异,一起走进这个全新的纪元。
车轮已经在徐徐转动了,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