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外学者一直争论不休。一般说来,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广义上,文化包括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狭义上,文化则专指人类精神活动过程及其相关精神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2]《现代汉语词典》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3]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在1952年合写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提出的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他们认为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何谓“东方文化”,何谓“西方文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出版的辞海对西方国家所下的定义为:“泛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美、英、法、日、澳等国。这是政治概念,不是地理概念。因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西方出现,故名。”渗透一词可指“土壤孔隙间,水工建筑物细缝内及交界面间的水分流动。”即水文学名词。也可指“军队利用敌人部署的空隙,秘密地渗入敌人纵深和后方的作战行动”。即军事名词。它还可以用来比喻“一种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因此,在本文中所谓“西方文化渗透”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精神产品,特别是价值观对他国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并通过文化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安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护资本主义文化安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以各种手段、方式输出文化价值、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电影、电视、文化产品、网络文化等大举扩张到世界各地,冲击他国文化,构成对他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威胁。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遭受着西方文化的强大威胁和挑战。文化主权是一个与文化霸权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西方文化霸权产生的直接背景是西方的科技优势,及其对信息革命技术的垄断。”二战结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进一步将文化当作谋求世界霸权的重要战略资源,不断提升文化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对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无视甚至越过其他国家主权界限,侵蚀和损害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 文化主权伴随主权国家产生而产生,它是一国处理决定自身文化领域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它对外具有排他性。但是,由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势地位,世界文化交流呈现出单向交流的特征,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有些国家甚至被迫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转而接受外国的文字、宗教和价值观,使民族文化的内核发生根本置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传播的自身特点来看,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更多地以信息的形式出现,而信息则可以轻易地跨越国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作为一种软权力,文化力量的扩散性和渗透性使得文化霸权不必采取侵犯领土主权那种激进的方式,而是可以始终以较为隐蔽、较为渐进的方式侵蚀其他国家的主权。加之文化的输出与渗透经常以“文明”的面貌出现,使人们很容易接受。事实上,与政治、经济主权损害相比,文化主权的损害显得更为频繁,更为持久,也更为深刻。 当前,在西方的军事、政治战略的紧密配合下,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形成了强大的渗透力和摧毁力,进而导致民族生存竞争空前激烈。面对文化主权遭受削弱和侵蚀的严峻现实,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思考自身的文化安全问题。所谓文化安全就是针对西方文化霸权,通过反渗透来保持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 文化安全是发展中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安全就没有全方位的,完整的国家安全,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忽视自己的文化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