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是有情痴,此爱不关风和月。
上一次我们讲了韦庄的《女冠子》,讲了“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那是一首离别的小令,我们也讲过《女冠子》这首小令后来被改做了双调的慢词,而这个创新者改动者就是后来在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制作慢词的柳永柳三变,那么谈到柳永的慢词,谈到离别之情,就不得不说他的那首千古名作《雨霖铃》了,词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注意听的朋友应该注意到了,我在朗诵的过程中,每个字的韵脚读的跟我们平常的发音都不太一样,首先朗诵这首词,应该注意很多发音的地方。比如说最有名的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kàn还是相kān,要读平声相kān。因为执手、泪眼,手和眼都是仄声,所以说看kān要读一个平声,竟无语凝噎yē还是竟无语凝噎yè,我们现在普通话听不出来了,这首词一定要压仄声韵,为什么一定要压仄声韵呢?它的韵脚字,像骤雨初歇的歇,兰舟催发的发,竟无语凝噎的噎,现在都读平声了,在古代其实都是入声字,要读得短而促,包括下阕的冷落清秋节的节,更与何人说的说,这里面有五个入声字现在都变成平声了,歇,发,噎,节,说,这五个韵脚字现在都变成了平声字,但是它在古代是入声字,应该读的短而促。
为什么雨霖铃是要压仄声韵呢?这就和这个词牌有关系了,这个词牌我们应该读成雨霖lín铃Líng,霖是甘霖的霖,铃是铃铛的铃,读快的时候很多人就分不清了。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这个词牌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叫雨霖铃呢?霖,甘霖的霖,《说文解字》说,“雨三日已往曰霖”,就是久雨不停,下雨下了很长时间,至少下到三天以上才叫霖,所以霖雨悠悠,风吹雨中的铃铛,则产生无尽的哀愁。
《碧鸡漫志》里引“明皇杂录”,说“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原来这个词牌本身就有一个哀婉动情的离别故事,这段话是说,马嵬驿兵变之后,杨贵妃被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上霖雨沥沥,风雨吹打着皇銮上的金铃,每一声都让三郎哀思不已,他想起与玉环的生离死别,心中悲苦难抑,这个梨园之祖的大音乐家,遂于逃亡路中作雨霖铃曲,当时跟随的梨园弟子只有张野狐,张野狐善吹筚篥,筚篥又叫管子,像高丽的很多音乐和北地胡曲的很多音乐经常用筚篥伴奏,筚篥的乐声本来就很悲怆,像杜甫就有夜闻觱篥诗,说: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 塞曲三更欻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所以张野狐的演奏更增其哀。但是自唐代以来,《雨霖铃》只有曲没有词,或者是这首名曲一直在等待,等待那个叫柳永的伟大的词人出现,来为它填上千古名篇,从而让它流传千古。所以这是一首哀曲,原本写生离死别,所以整首词都压的仄声韵,使得情感更为哀婉回环,因为是慢词,所以至少要分为上下两阙,上阕写离别当日,下阕写想象中的来时,上阕写当时情绪,下阕写别后心理,上下阙极尽铺排,远比小令写来更增离别的缱绻深情。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是秋后的蝉,一听到寒蝉叫的那样凄凉凄楚,是不是它们也知道即将面临生命的离别了,所以一句“寒蝉凄切”点出晚秋时节。“对长亭晚”,正是傍晚时分,“骤雨初歇”,则与《雨霖铃》的词牌相呼应,所以这三句看似随意写来,却巧妙的点出了离别时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悲切的氛围。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是指京城门外,帐饮是古人的一个习惯,在郊外送别的时候,要搭起帐幕,设宴践行,所以古人对于相聚离别是非常重视的,不是像我们现在简单的握握手,拥抱一下就罢了。他们的相聚离别都非常具有仪式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活的热爱。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个兰舟,是古代对船的美称。《述异记》就记载,最具工匠精神的工匠大师鲁班就曾经专门寻木兰树刻以为舟,你看,中国古代的工匠也极具审美精神,兰舟就变成了古代船的一种美称。正因其唯美,在离别的情绪中更增缱绻之情。所以细节处的用字用词是非常讲究推敲的。这两句说的是在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是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经在催着出发了。于是最经典的场景出现了。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你的手啊,看着你满眼的泪花,千言万语噎在喉间,满满的都是说不出来的话。那一刻,柳永和他那个可能是叫做虫娘的爱人,他们的情感肆意的流淌在那一瞬间凝固的时空中,不仅一下就轻易的淹没了互相执手的爱人,也轻易的淹没了千年以下所有被这一句情话打动的人。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这就是柳永的风格,不同于韦庄,韦庄写“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那是一种貌似平静的缱绻,而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则是一种深情的炽烈,这种炽烈的浓情,虽然噎在了喉间说不出来,却肆意的流淌在满眼的泪花里,也肆意的流淌在字里与行间。所以诗人不由得伤感的悲叹: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前面才说语凝噎,这里又念去去,一个念字正是内心的呼喊,正是情感的流淌。甚至更与下阕结尾的“更与何人说”形成遥远的呼应。你看他那心中流淌的声音啊,这一程又一程,长亭连短亭的远去,千里迢迢,烟波浩渺,只有一个孤寂的身影,将要消失在疏阔无际暮霭沉沉的南方的大地上。语凝噎是一收束,是一顿,念去去则是一放,一纵情,这一收一放之间,情感跌宕起伏,再难束缚,就此绵延展开,于是有了下阕的临别后的想象。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于抒情中偶然议论,最是诗词创作的千古妙法,最易得千古不易之趣,不易之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就是这样的名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便是离别,更何况又逢着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由普遍的离别之情迅速回照自身:谁知我离开你后,今夜酒醒时又身在何处呢?怕是只有面对杨柳的岸边那些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罢了。为什么这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尤其的经典,尤其的打动人心呢?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南宋《吹剑续录》记载说,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之上,遇一幕士善歌,东坡先生便问道:“我词何如柳七?”柳永族中排行第七,所以世人称其为柳七。这个善歌的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笏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段故事实在经典,其实是为宋词的风格做了准确的划分。宋词总体上分豪放与婉约,豪放的风格则以苏轼为代表,需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婉约的代表则需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这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成了宋词婉约的风格代言人。可见它的经典与杰出。
但应该知道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象如此经典,是因为它的背后站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背景,正是在这种凝练沉厚的背景之下,在普遍的离愁与别绪的升华与总结之下,词人那一颗孤独的面对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灵魂才凸显出来。才能在时间的洪流里跨越千年,直击我们的灵魂。
当灵魂面对面的时候,你就可以清晰的听见。柳永内心深处的哀叹。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一去经年累月的离别啊!只剩我一人独去天涯。当我逡巡在这苍茫的大地,即便遇上再好的良辰美景,于没有你的我而言,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再与谁诉说。明明《雨霖铃》是凄苦之景,偏偏在最后又说到良辰美景,真是以乐景写哀更倍增其哀啊!大概柳七才是三郎的千古知音。三郎与杨玉环生离死别而作《雨霖铃》曲。百年而下,除了深情一无所有的柳七因善作慢词长调而发现《雨霖铃》中蕴藉的深深的悲伤。因此而作“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大概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吧!所以在慢词长调的铺排里,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从三郎到柳七的哀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不是再没有比这伤心的离别?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分离呢?是不是只有分离才能让我们永远在一起?
我愿为你在眼角挂起一串风铃,让它在雨夜响起,唤起我所有有关你的深情的回忆。
郦波解读柳永《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