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看了一部剧,一部电影,一本散文集,一本医学畅销书。而它们竟然不经意地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衰老,死亡,不可阻挡的生命终章。于是这个月的阅读就不再局限于文字,还有影像和故事,真正的生活问题。
没有人喜欢研究衰老,死亡,谁曾见医院里老人聚集的病房热热闹闹,温情满满,永远都是产房里,新生儿带来的喜悦叫人兴奋,小婴儿软嫩的肌肤叫人满心温柔,而我们对衰败,只有厌恶,但实际上,生死互为镜像,思考过,才能更好地生活。
《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
全美最具人文关怀的医者,在治疗了无数病人,直面了生和死的分别之后,他的疑惑已经无法由医学来解答:科学医疗的发展,固然已经能够解决大量疾病,甚至延迟死亡,但是面对任何科技也无法阻挡的衰老不断加诸我们的亲人,使其无法自理生活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当重症疾病让大限来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善终的问题,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告别?若有一天我们自己不得不面对这种时刻,又要如何优雅地衰老,和跨越生命的重点?
书中记录了无数个老人的晚景,甚至包括阿土医生的父亲,岳母和奶奶,还有一个本身就是研究老年人疾病的医生本人,从老年生活到医疗护理,从养老院到真正需要的家,从我们对死亡的真相始终缄默的大众习惯,到不粉饰太平,讲述愿望,平静地说出再见,身为凡人,需要跨越什么样的觉知。
阿图认为,医生最重要的事不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他们有着更重要更迫切的任务,是助人幸福。而这种幸福,必须要由病人的个人生活的目标为中心,而不仅仅只是用无数的管道,器械冰冷地维持生命。
《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作者:简媜
简媜是我最喜欢的散文作家,文字中诗意浓郁,画面和音律节节击心,是我心中唯一一个能够把散文写得一气呵成,一浪推着一浪,以排山倒海之力,生生用文字推动文字,魅惑我一页翻过一页的人。
从初老,渐老,病疫,到死亡,她用预言般的魔幻奔想,勾勒了“老年共和国”里的鎏银岁月,至深至情的笔触叙述种种晚年的悲欣交集,爱憎孤寂,亦抛出苦口婆心的警世箴言——肉身是浪荡的独木舟,每个人生都是一只装着悲欢离合的包袱,包袱里各自有各自的记忆。
在她笔下,生来病死的每一瞬,都有了柔笔,是蕴了智慧的矿脉,值得一声开采。
《二十二》——导演:郭柯
这部电影在这个月一定已经被大众口口相传。讲述了一群特殊的老人,因为一段历史而受过的伤害,衰老和死亡,亦没有放过她们。
在观影过程中,没有任何手机铃声,交谈声,有的只是低低的啜泣声,结束的时候没有人离开,静静地看着那些老人的名字一个个被打上了框,又看见感谢拍片众酬的名字一个个闪过,冷静,克制,内敛,不想回答便不再追问,是郭柯导演心里的温柔,镜头从一个葬礼开始,一个葬礼结束,落满大雪的坟头转年春天绿草如盖,如同这段历史,但是很多东西时间无法抹去,那些普通的老人,她们和任何一个老人都一样。
到最后都会这个世界有着这样的温柔:”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这世界很好,我们最后的凝望是为了不遗忘。想起了李建那首《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我想对你说声抱歉,
如果可以,我想借你我的青春,
只为陪伴你受伤的灵魂,
你曾像繁星闪烁,
当你从浩瀚夜空坠落,
如同从未发生过,
这世界不会在意你的微弱,
但我知道从此以后,
这世界少了一份光亮,
多了些许的失落。
《鬼怪》——韩剧
有人说这是一部很美好的爱情故事。但我说,它其实从头到尾都是个悲剧,千年永生,一瞬相遇,四世轮回,却还是要步入虚空。
但难道因为最后的空茫,一切就没有意义了吗?
不,这个故事里揭示了人有四个转世:播种的人生,浇水的人生,收获的人生,享受的人生。明白了吗?为什么当我们活着,偶尔会迷茫,有时候羡慕别人,有时候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候又怅然若失。
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是第几个人生,有的人一帆风顺,实际上已经是最后的享受,有的人坎坷付出,其实却是最好的开始。圣经里也有说:播种有时,收割亦有时。
我觉得这样的不知道很好,这样我就可以把每一次都当成播种的第一生去活,这样,就有了无限可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