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那人也有可能是我

来源:知库网
《看见》是柴静的自传式回忆录,记录了她自到央视工作以来,十年的工作历程,也是她自身的心路成长历程。在央视她遇到了自己的良师益友:陈虻,钱钢,老范,老郝等;以及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些人物,他们说的话,他们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中穿插的其他故事,记者与被采访者,善与恶,真与伪的探索,这就是柴静的《看见》。

一、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作为记者,怎样把握住情感的度,怎样处理与受访者的关系。钱钢老师引用苏联作家的话跟柴静说:“‘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自己去经历,用同理心去理解。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国家是种怎样的体验?”有个周游过世界的青年回答,其中一点是“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记者也是如此吧,看见人间百态,通过认识,对这世界才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而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的。

摘录: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长天大地,多摔打吧。

你想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同情你。

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采访时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要疑问不要质问。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

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生与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观察: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自己。

柴小静,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二、真与伪,善与恶

好人和坏人,是小孩眼里的概念。而大人会明白,人性如此复杂,有些事哪是一个好与坏,善与恶说得清的。但有时候,错了就是错了,犯了错,有些可以原谅,有些不可原谅。

善与恶,不能轻易论断;但真与伪“却是大敌”。看到的只是事实,而不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会使自己陷于狭隘和偏见。什么是真相?怎么探寻真相?独立人格?自由意志?

摘录:

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

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因为所有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

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为什么很多人都选择屈服?因为他们觉得投入太多,收获很少或根本没有。

正义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用来胁迫人的。

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过去你觉得只有好人和坏人,现在只有好事坏事,将来只有无所事事。

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是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让问题浮出水面,让它不得不改变。

江湖的事不是非要人性命不可。

那你靠什么直言不讳,还能让人接受?

准确。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于涕泪交加中。

什么是真相?

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什么是探寻?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们理解的探寻。

疑问一旦开始,逻辑自会把你推向应往之地。

三、那人也有可能是我

在书中众多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感慨最多的是药家鑫的案例。当听到药家鑫被判处死刑时,柴静说:“剥夺他生命曾经是我的意志,我的主张。那为什么我会有这胸口恼人的空茫?” 这种感受应该是对真相的理解吧。在这个案例中,柴静还用了高晓松作为佐证,值得深思,特别是那句“那人也有可能是我”,这是人性,如此复杂。

不得不提,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戾气太重,无法认识人间事态。也让人反思:“有些你没有经历,就不要随意想象,妄加评论。显得没有理性,换句话说是没教养。”

摘录:

说“我”,不要说“我们”。你的情感不代表别人的判断。

这些人,只是农村的的失败者,城市里没有。

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不敢轻易再对任何事物直接发表评论。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中国这些参与历史的人,很多已死去,有的正在老去,正在失去记忆。

随声附和是为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论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不愿陷于盲。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品质。

爱与善是能力,而不是情感。

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个样子。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我当法官的时候,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吴经熊)

在这段话边上,学生时代的何帆给的批注是:“伪善。”

如今,他拿起笔,划去那两个字,在旁边写上:“人性。”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看见》有很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和话语。这篇读书笔记只是摘抄下了其中的一些句子,也没有指出这些话均出自何人之口,对于那些故事和人: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山西污染、征地拆迁、家庭暴力、儿童服毒自杀、阿文、翼飞、卢安克、药家鑫等等,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阅读原文吧。

这本“很好看”的书,会给你很多启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