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散文大体介绍一下散文的发展和类别,以及要点。小说介绍当代小说和外国文学的关系,主要是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先说散文::
1.散文诗歌发展而来,由韵文分化出来。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还是汉朝之后,唐宋为鼎盛.
2.我们的诗歌传统是抒情传统,没有西方的叙事诗传统和戏剧传统,因此散文带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3.早期的散文,比如出师表,一般是奏疏奏章等公文,严格说还是文以载道的文学作品,和我们当今说的散文还是有一定区别。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和当今的散文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也是学习散文的主要方向。
4.叙事,抒情散文,基本上还是抒情的范畴;论述文,因为理趣的缺乏,一般说来是五四后学习西方发展出来的。
5.西方的抒情散文比较少,重视说理,表现为随笔和小品文。随笔要么是阐释人生哲理,要么是类似读书笔记等形式,这是我们的散文比较缺乏的。而抒情散文是我们的强项,也是比较难突破的,需要研究古代散文
6.小品文则是借鉴明清散文和英国小品文传统,由周作人等发展出来的散文形式,一般叫小品文。这些在书单里都罗列了,可以去读。俄罗斯也有一些高水平的抒情散文,游记,风格和我国散文比较接近,区别在于他们对大自然的看法和我们不同,阅读中也可以感觉到。
西方现代的散文是从17世纪法国蒙田开始的,在英国发展壮大的,
19世纪的英国随笔美文佳作极多,其影响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流风余绪所至,甚至对政界名人也不无影响。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颇具激动煽情的演讲词中,就浸染了浪漫主义散文的艺术风格。这也与上世纪初直至30年代,英国随笔又曾进入过一个繁荣时期不无关系。有名的散文家有很多,比如伍尔夫,莫泊桑,乔治桑,杜拉斯,劳伦斯等。
我们唐宋散文之后,明清散文有一个小高峰,以桐城派为代表,然后到五四时期开始和西方散文融合。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白话散文园地繁花似锦,仪态万千。鲁迅杂文的锋芒,郭沫若散文的激情,朱自清随笔的沉郁,周作人小品的恬静,以及诸多散文随笔大家的美文佳作
成立于1924年11月的《语丝》社,比较有名,代表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废名),俞平伯等。
比较重要的是周作人和林语堂;废名的小说比较有名,和鲁迅相提并论。不属于他们派别的有梁实秋,散文也是一位大家,是应该读的。
语丝派,风格也比较多元化,既有杂文,也有小品文等。要是看了这些人的作品,你会发现无论杂文和小品文水准都非常高。
特别说一下朱自清和俞平伯,因为他俩齐名,也是好朋友,俩人甚至同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其中俞平伯的稍微还要强一点。
朱自清偏重抒情,是教科书的范文;俞平伯偏重一些禅宗思想的融合,有一些理趣。总体俩人算是比较正统的有代表性的散文,后期的朱自清的游记水平也比较高。当然公认的散文是周作人的小品文和鲁迅的杂文。
当代散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洁和史铁生。
这样我们大体明白散文的来由,以及阅读的注意方向。自己写作方向是什么,就对应地去补课。
散文的阅读也不宜过少,建议大家要读三十本,如果以前读得很少的话。需要各种风格都了解的。审美是在接触各类作品中,慢慢拓宽自己的视野,加强敏感度,由此调动自己的直觉能力。多数人的情感是简单化表层化的,需要训练。
下面说散文的核心理论:行散神不散。对于它的理解也有很多的误区。
比如认为撒开了,会比较潇洒一点;或者前后勾连多一点,会丰富一点。
其实这个理论最初是古代文论家提出的“神凝”,情调的是精气神,这和我们的朴素哲学是关联的,也是儒家的思想和审美观念。并非是要“形散”,意思其实是“如果形是散的,神不能散;形不散更好。”
大家可以在阅读中体会一下。
有什么优秀的文章是形散的,无论是唐宋和明清和五四,还是蒙田到杜拉斯。文章是要表达一个内容,多余的不用写,这是任何体裁的要求,不仅仅是散文。
如果红楼梦里面插一个多余的笑话或者奇闻异事,就是多一个败笔。
我们写一个人,一次旅游,都不必从那个人的儿童时代说起,或者从买火车票开始,除非你要说儿童故事或者买车票的故事。抓重点是永远的原则。
可能有的觉得小说不是常常从很远的地方说起码?那么你可以看看,那个遥远的事情,和核心的关系在那里。好的作品都不会有多余的东西。
常识性的散文注意事项也说过多次,就不过多重复了。可以提问。
那么最后提问也可。进入小说环节。后面我增加一个“写作到底写什么”的内容。
第二部分 谈小说 先罗列当代的一些作品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风格朴素、现实主义;《平凡的世界》深刻描写社会底层
陈忠实 白鹿原
贾平凹 作品《废都》、《秦腔》等,中国乡土作家代表。
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余华 小说《兄弟》、《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中国当代文学首位坚持以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并注重作品思想性的作家。
阎连科 小说《为人民服务》,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坚持以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并注重作品思想性的作家。
当然还有很多,迟子建,王朔等
小说的发展,鲁迅写过一本书,我们的文学史也写得比较详细。
比如,它是从神话和寓言发展而来,比如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庄子里的寓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寓言,然后到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乃至明清的章回体小说
1.和西方的小说不同,我们的小说严格说,叫故事,并不是西方说的小说。因为中国有一个词叫“小说”,出自《庄子》,五四时期将外国的novel,翻译成小说。其实这个词的意思是虚构的作品。
2.因此和中国的故事很不同。中国的故事重在道德说教,也就是教育人,这也是我们的传统,文以载道诗言志。虽然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是民间的,有很多事娱乐性质的,但总体是说教道理的,包括四大名著。大家也知道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本来就是说书人不断修改的,经过作者加工后的作品,因此不脱离它的故事属性。
3.说这个,意思是,我们的小说,和西方的小说有很大的差异。
4.进入五四,大家也知道,从鲁迅开始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开始,才有了西方意义上的小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始终脱不开故事的惯性,表现为艺术性总是落后。原因有很多,但重要原因还是对小说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加上一些误导。
5.西方小说从戏剧和诗歌而来,大家读了,可能会觉得和我们味道完全不同。比如诗性、戏剧性。戏剧性和我们的故事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6.当代作家,八十年代开始,形成了一次所谓先锋派的文学运动,出了很多作品。知道现在主流的作家依然是这批人,包括余华也是那时候的,贾平凹王蒙等。
7.所以有的说八零后七零后没有好作品,不如六零后五零后。王蒙应该就是五零后的。90后因为网络文学影响,是可以理解的。8070后没有好作品,原因之一是放弃了学习的传统,回归又回不去,导致很难写好。这在“到底写什么”环节再说。
这批当代作家借鉴了西方现代的主义哪些方面呢?几乎各个流派都有。比如莫言借鉴的魔幻现实主义。比如余华。
我之前说过余华的活着,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混合体性质。存在主义就是现代主义的流派之一。不多说。只介绍一下他另一部作品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
《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每次卖血前的心理刻画和卖血后的自我奖赏。许三观一共卖血十二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结果。这样一层层深入推进,小说的主题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人物形象也更丰满,余华用一次次的细节描写加强要表现的内容。
黑色幽默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作品中黑色幽默发挥的最淋漓尽致的一部。书中多次描写的主角许三观在面对生活的苦难与困苦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市民特有的善良与无奈,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黑色幽默。许三观在面对每次生活带来的苦难时,都用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自我超脱的态度来面对。但这种态度最终不能解决生活所带给他的苦难,于是他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走上卖血的道路。于是他的自我超脱和无奈卖血构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喜剧场景。这种超脱窘境的无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黑色幽默。
当然意识流在莫言,余华的作品中都有这样的元素。
这一批作家从本质意义上是主流的现实主义的作家,但是融合了很多现代主义的元素。
大家阅读时候,可以逐步去了解。没有百度现代主义十大流派的朋友,可以再次做这个功课。
然后提一下迟子建,也是我比较欣赏的,有的说她和萧红有一定相似,都是东北银,其实没什么关联。
迟子建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 《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迟子建热衷于死亡叙事, 《岸上的美奴》《晚安玫瑰》等。
迟子建黑土地小人物形象系列自成谱系。这些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隐忍善良又软弱自负,既淳朴坚韧又安于现状。他们依靠着一种简单的理想生活着。迟子建在作品中写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世俗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为他们书写立传。温情是她的底色。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一下。
那么现实主义是我们最了解的最主流的。从古代到今天。一般说,它属于古典主义的。现在分化为所谓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根本上,以描摹现实和反映现实批判现实为主。
如果是坚持这样的写作方向,如何才能挖掘到生活的内在特征予以表现呢?范本就是苏联的一些作品。
这是从托尔斯泰、契科夫开始一直到肖洛霍夫,到帕斯捷尔纳克等。
现代主义从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开始,我们五四时期的作家很快也引进了,因为时代相同,二十世纪早期,留学生很多。
在各种流派接触中,比如戴望舒的象征主义诗歌,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界是从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开始的,然后王朔等,包括比较早的张贤亮,刘心武。
比较有自己特色比较完整的当代的小说除了余华外,还有格非等。
意识流是很有特色的,但是和我们的传统习惯差异比较大,所以并没有大量使用;表现主义,黑色幽默也只是偶尔使用,比较多的还是借鉴了象征主义,几乎每个当代名作家都用过。比如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是他的成名作,中篇小说。
在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很多,一种是通俗小说,一种是有存在主义特色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
那么我们21世纪的小说何去何从呢?大概还是既要现实主义,又要带有强烈的内心挖掘才可以做到传达和表现。
第三部分 “写作到底写什么”
文学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社会和人发生了什么变化。188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进入迅猛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扩张阶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国为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随之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写作方向,虽然也有写历史的,写科幻的,但写当代是主要方向。
那么我们对当今生活必须了解,虽然我们活在当下,但很难说了解,毕竟每个人的眼界就那么大,认识能力也有限。
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我们感觉到的类似。农村的凋敝,城市人之间的疏离感,年轻人的彷徨感,经济压力,打工,创业,投资保值,考大学985211,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感受。
这一切和西方一百年前情况有很多类似,虽然我们有些发达城市和纽约巴黎差不多,但是大部分地方还有很多年的差距,更主要是变化太快,但我们各方面并没有跟着来。
当然当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是互联网对生活和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的。
不过,我们多数人是坐在一个高铁里,心理状态还是在火车站前的广场和去火车站的路上。
我们去火车站的路上往往是一条空荡荡的马路,两边是拆迁的村庄和农田,这就是我们的处境。我们是断裂的,多种情绪的。我们的意识是复杂的,潜意识更是复杂的。
我们的文学中对打工者,城市边缘人,农村留守老人的描写增多;另一方面,对乡村的怀念和父母的追忆文章,尤其是散文,网上也很多,有一种寻根的意思,但不同以前所谓寻民族的根,而是寻个人的根。
但是我们写的时候往往会找不到那种记忆,因为农村的人变了,跑了,分散了。家乡话都变了,聚到一起话题也不是小时候那种,而是几乎南腔北调。
2.所以说我们要写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是想象的记忆,还是眼前真实的记忆?显然是后者。但是,我们并不能看清楚它,因为我们也不再那里。
3.认识到这些,你写的时候可能会有想法了。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
4.然后是互联网,我们天天都在网上,但是没有一种办法去表现它。这是需要考虑的,也是出成功的地方。
5.有了思路,但是仍然你还是写不出来。因为什么呢?读书少。
6.比如比较泛滥的类型,办公室政治小说,都市人婚恋小说也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对爱情婚姻的茫然。这些都是真实的生活,不过绝大多数写起来在却是架空的。原因依然是对所处的环境不了解。
7.我们说写作要从心出发,但心是难以捉摸的。捉摸不到,从心出发,依然是从表面出发。
当然也不是一点成果没有。我们现在关心的既有田园牧歌的古典文学倾向,又有对现代主义的人的内心探寻的倾向,同时也有后现代的意义多元化边缘化的一些迹象。这些在一些大作家作品中也有反映,不举例了。
西方六十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也有变种。
文学是人学,也是艺术的一种,我的文学就是我个人的艺术,也是我个人的美学所指导的。求真造美,求内心至真,造我眼中的完美艺术世界,这是我个人的追求方向,也可以成为大家的追求方向。散文,小说,包括诗歌等,在这一点都是相同的。
在国外,小说散文都属于散文,这是广义的散文。散文同样需要虚构,因为它也是创造。你的选材,剪裁,发挥都是一种虚构。
心里有所感,但并没有文字呈现,文字是你写出来的,它不是虚构难道有范本等着你抄写吗?它是你一个字一个字创造出来的,不是虚构又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一旦认为散文不能虚构,文章就是流水账。现实是用来超越的,否则是不需要文学的。不需要超越的现实描写,那是照相机做的事情。不需要超越的现实中的人,那是记者做的事。
也没有所谓典型人物和事件,这样做是找不到目标的。
农民工有一两亿,谁能从中提取出代表他们典型的人物呢?做人口普查也无法做到,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典型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人,没有其他典型的东西。
手中拿的锤子和锯子如果是典型,那意味着什么?请回答。
意味着锤子和锯子比人重要,岂不是荒唐吗?
所以我们要写的是每一个人,而且是我们眼睛探查的体察的人,不是进行分类汇总,也不是来讲他的故事,而是讲作者看到的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