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中一篇读书笔记

来源:知库网

大雨如注,不见停骤。

听说下雨天,和看书最相配。今年以来,买了不少书。称心的当属今天中午到货的这本,《陈伯达传》。近两年,时下流行的中共传记,这是第三本。前两本分别是《邓小平时代》和《毛泽东传》。之所以看,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公正客观,史料充足。当然,作者也并非国人。一个是美国人傅高义,一个是俄罗斯人潘佐夫。从地缘政治以及书的内容来看,也正相符两位作者的国籍。邓偏重于讲开放的时代,以及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和影响。毛则倾向于从毛的内心世界出发,以及从受苏联的影响到对苏的态度。两本书的写作各有特点,各有侧重。

终于,第三本传记迎来了本国的作者,多年研究文革、四人帮问题的叶永烈。很多年前,就翻过叶永烈的《姚文元传》,也正是在那时,才知道姚文元的父亲叫姚蓬子,也初识了叶永烈的传记写作方法,夹叙夹议,用历史与现实的三维空间,真是还原人物。也许,叶永烈笔下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头有脸的,有必要以客观真实为主,但是这也不影响人们对于传记主人翁的近距离互动。

《陈伯达传》刚刚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一番。扉页自然是网站承诺的,叶永烈的签名,笔画流畅,能够看出其人头脑清醒至极,虽然七十有六,但是仍然笔耕不错。接下来,习惯地翻看目录,这次叶永烈的写作打破了常规,并非从头到尾的叙述,而是上来就讲述了他最后一次采访晚年陈伯达的场景。这,其实也是读者最想看到的。还原历史,走进历史,此时作者已经推开一扇有关陈伯达的历史大门,时空倒流,从晚年境遇、到文革风云,再到如何起家,穿越历史,一个真实的陈伯达正向读者走来。

伴随着阅读,雨还在倾泻,但总有停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也是一种人生规律。人生的起起伏伏,更是一种人生规律。以前常喜欢说,人的命天注定。这很唯心。有喜欢一种务实的说法,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似乎很唯物。无论怎样,人生都要不断的进行下去,只不过你是看中结果还是看中过程罢了。辩证统一,也是陈伯达晚年经常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在晚年也写下了很多有关思考哲学已经文艺评论的文章。《求知难》,就是不错的印证。而再看有关红楼梦里的一则公案,更是独辟蹊径,畅快淋漓,一读到底。由此,也能够看出有关陈伯达身上的一些气质。对于陈伯达,很多人给他贴上文人、秀才的标签。如果说,陈伯达酷爱读书,文章信手捏来的劲头符合上述标签的话,他的内心并非符合。试想,当一个身居高位的人一下子跌入谷底,他还会有勇气,梳理内心世界,从头再来,再去做一件事吗?千古文人,陈伯达算一个,所以他就不是完全的问题。与先哲对话的黑格尔,当火盆引燃了他的屋子时,他都无法觉察,但他的作品已经可以通天了。在陈伯达身上,似乎也能找到相似的影子。在一间屋子里,他与世界是相通的,他的思维是不受禁锢的。这种人格魅力,就像书中写的一样,即使他身陷牢狱,文章依旧可刊登出版。可见,在客观的世界里,学问与罪是各自独立的两部分。喜欢这样的感觉、观点。

初读晚年的陈伯达,感觉尤似在雨中。雨滴之中有世界,世界之中含雨滴。有时候,读书,思索,读书,思索,这种反复的过程能从中得到很多不可预知的快感。随着这本传记的深入阅读,应该还会有一些未知的感受。

就像此刻,雨又开始大了起来。自然规律,还是要遵循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