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老书——《挪威的森林》,真切的感受到了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阅读,所拥有的不同体验和认知。
这本书我第一次读是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高考完毕,我在学校旁边的书店里买来这本书。为什么会买这本书,无论如何回忆,都已经记不起来了。隐约觉得是那个时候挺喜欢听伍佰的同名歌曲《挪威的森林》,于是单纯的认为这首歌和这本书是有联系的,由此简单粗暴的推断,歌好听,书也必然好看。
十几岁的时候,对故事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字面意思中,对于书中所写年代的社会状态缺乏了解,对于故事的深层表达没有领会。读后只觉通篇都是沉沉的压抑。快乐那么少,忧伤那么多。
这次重新看这本书,虽对于全书的理解还是浅显,可却对直子和绿子这两个角色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关于直子
直子走不出过去,因为过去是她对这个世界的认同。
她六年级那年,姐姐姐姐的自杀就是一种强大的投射和认同。特别是她是第一个发现姐姐自杀的人。
那个她特别爱也特别爱她的姐姐,不留只言片语就永远的离开她,而家人对此的低调态度,就是分裂的开始。
她认同着姐姐的一切,包括姐姐自杀这件事,也是她认同的。姐姐走了,她享受着一切的美好,仿佛都是错。于是她六年级与木月第一次接吻后,他们的关系,也就停留在了接吻的状态。
直子的潜意识,时刻提醒她,之前姐姐将一切的美好都与她分享,而她如果不能将同样的美好分享给姐姐,她也就不能独自享用这些美好。
正如她自己所说,死的人永远的死了,活着的要永远活下去。可活着的人,面对美好却不敢勇敢的迈出那一步。即便知道渡边是能带着她离开过去的,可她还是心坎难过。
她内心的情感,像是被坚固的城门给堵住,无法宣泄。就像在东京与渡边偶遇后的一年多里,他们每周见面,只是漫无目的的走路,无论是从一前一后的状态变为并肩同行,他们始终没有太多交流。
她对未来的期待是生的渴望,她对过去的怀念是死的召唤。在生能量与死能量的对抗中,生输了,她用了个姐姐一样的方式随同姐姐和木月而去。
关于绿子
绿子与直子截然不同之处便是她的身上充满了向上的能量。生活对绿子并没有特别厚爱,可是绿子无论处境如何都会努力让自己生活好。她对生活的热爱,提现在对吃食的不将就上。她对生的渴求,体现在面对双亲生病的照料和离世的处理上。
直子的出口是渡边,渡边的出口是绿子,他在最后对绿子的呼唤,也是对未来的呼唤。
是与绿子的相处让他在困惑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走向自己最终的目的地。
直子与绿子,两个人的家庭在书中都少有描述。直子的家庭中,更多的是听到她与姐姐的相处,这也不难看出在她的家庭中,姐姐对她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也是她对的认同直至选择同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的原因。
绿子亲自和渡边描述过父亲,称之为努力生活的好人,这种向上的力量,也是对父亲努力生活的认同。
无疑,我对直子和绿子的认知与理解,有着现阶段的狭隘。也许再过一些年,在挪威的森林里我还能看到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