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安石变法死结

来源:知库网

说到王安石,必提王安石变法。这场历时16年的改革运动,不仅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于后世也争论不休,至今也具标本价值。那么,这场旨在改变当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变革,为什么在初见成效后,竟掀起全民反对狂潮,最终归于失败?宋神宗和王安石,这对堪称君臣典范的黄金组合,又经历了哪些情谊瓜葛,让后人潸然泪下呢?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最具争议的改革

君请容我细细讲来……

在封建社会施行改革,须有3个先决条件,即,“势、权、识”。那么,王安石变法具备这三个条件吗?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势”,指形势所迫。在封建社会,讲究祖宗之法,是谓“无百利、而不变”。也就是说,没有极大利好,绝不轻言改革。这当然有道理,毕竟传统这东西,经历千百年筛选检验,往往具有强大合理性。那么,北宋是否真到迫不得已、非改不可的地步?是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边患渐烈。秦汉以来,华夏南方的农耕文明,饱受北方游牧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宋朝最甚。北宋时期,北方的辽、西夏均完成统一,握有雄兵、虎视眈眈。与前朝不同的是,随着游牧民族国力强盛,扩大版图的意识逐渐增强,渐有灭宋吞并之意,虽然北宋纳贡和亲延缓了矛盾,但朝廷也知此乃缓兵之计。一方面,冷兵器时代,马背上的民族具有天生作战优势,国力一旦上来,军队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北宋的国防力量却在走下坡路。为什么?因为唐代藩镇割据,特别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祸患,给宋朝统治者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防止军队造反成了首要任务,各级以建设管理型军队为荣,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一强一弱,是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二是财政噩梦。虽然人口达到空前的一亿,但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财政赤字日益凸显,表面繁荣下暗藏巨大社会危机。内外交迫的形势,使变法图强渐成共识,早在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人就掀起过一场改良运动。因此,王安石变法有“势”在先。

北宋深受北方游牧文明的军事压力

所谓“权”,指推动改革的力量。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力量当然是皇权。范仲淹变法,起于皇帝支持,废也因皇帝动摇。所以,皇权是支撑改革的核心力量。那么,宋神宗态度如何呢?可以这么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几乎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改革的决心甚至超过了王安石。凡是反对变法的,只要王安石提出来,一律贬罚或调离,这长串名单中有哪些呢?有三朝宰相、深具安邦定国之才的韩琦;有居官70年、50年出将入相的“军委副主席”文彦博;有三朝元老、在使辽外交上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富弼;有提携过王安石和苏东坡等一干青年才俊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有幼年即以“砸缸救人”闻名、《资治通鉴》的总编辑司马光;有学富五车风流千古的大文豪苏东坡……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以上人物统统反对王安石变法!可想而知,王安石变法有多难,他本人又是多么孤立。对此,神宗如何抉择呢?他居然力排众议,把这些拦路石一个个搬掉!这又是何等的决绝。此外,面对如潮水般涌向王安石的弹劾和诋毁,宋神宗从不理会,始终保持了对王安石的绝对信任,在风云诡变的朝堂之上,谈何容易!

关于宋神宗,因为变法失败,后世对他评价不高。其实宋神宗是一代英主,不仅胸怀大志、果敢坚定,还善于把控朝野、平衡各方。你想,王安石猛打猛冲即可,皇帝既要为改革开路,又要稳控全局,还要人尽其才,难度甚大。但神宗年间,名臣大家“群星璀璨”,没听过哪个大臣被枉杀,也没听说有何重大失误,国家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一,甚至一度击败西夏,使北宋版图历史最大。他一生致力改革,有过妥协但绝未动摇,甚至王安石退休后,走上前台亲自干。即便王安石退休南京,他一年要派人去看30多次,可谓有情有义。可惜的是,他只活了38岁,不然北宋的历史可能改写。而王安石对神宗的也感情很深厚,他经得住晚年丧子、亲信背叛,但宋神宗死后的第二年,便撒手人寰。两人与其说是君臣,更不如说是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战友,这段情谊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王安石与宋神宗被誉为“君臣典范”

所谓“识”,指决策者的认知能力。王安石不愧为北宋最为杰出的改革家。现在看来,相比王安石的改革策略,范仲淹的庆历变法太浅,当朝大臣也没有他看得远。比如,王安石认为:“善理财的人,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大哗:“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然而,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王安石的策略是可以实现的,这也是他高人一筹的地方。此外,王安石的人品道德极佳,堪称当世楷模。他不爱钱财、不近女色、生活质朴,只为做大事、不为当大官,认准的事情坚韧不拔,一心一意追寻强国梦想。就是放在当代,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王安石,也是国家公务员的典范。司马光的品行操守,也和王安石惊人的相似。当然,他们倒也衣食无忧,年薪换算为人民币,应达80万。据此,你说宋朝腐败横行,我就不以为然,当朝高官皆如此,这个朝代能腐败到哪里去,即便后来确有人借变法敛财,但朝廷的根子是清净的;另外,把北宋“高薪养廉”治腐作为反面典型,也是不对的,这个制度虽无法根治腐败,但能不能成为减少腐败的有效途径?不可轻易否定。

上述那么多,就为讲明一个事实,王安石变法之初,条件甚好。那么,高明的操盘手,又拿到一副好牌,怎会招致全民反对狂潮,最终导致变法失败呢?

首先,这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仍是一次利益的重新洗牌

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商鞅变法,废除奴隶制进入封建制,农民积极性被激发,生产力极大解放,所以即便商鞅死后,这些政策仍然被延续下来,改革取得成功。但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变法不同,没有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仍只是作了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这就容易被保守派反攻倒算,最终难逃人亡政息的结果。当初,王安石提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略,然而他真正做到了吗?没有。虽然《兴水利法》等法规促进开荒增产,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但这并不是政府财政增长的主流,加赋税仍然是增收主要途径仍,只不过把重点落在富人阶层罢了。

社会上层为什么反对改革?正因为严重触犯他们利益。比如最著名的《青苗法》,政府以20%的利息贷款给农民,而地主富豪贷款的利率是100%甚至更高,自然就被政府断了财路,而朝廷里的官僚士大夫,大多是这个阶层的代表,甚至有的本身就是地主。再比如《免役法》,直接免去了特权群体不服劳役的优待,要想不去也可以,得交免役钱。此外,像《市置法》,在市场货物积压时由政府买进,缺乏时政府低价出货,有效打击了富人的投机倒把;《均田法》区分田地大小和好坏交租,打击了地主偷报漏税行为。显而易见,这些法令严重侵犯官僚和富人阶级利益,确有“劫富济国”之意,他们当然会极力反对。

其次,改革骨干队伍鱼龙混杂,使执行层面出现严重偏差

从变法内容看,老百姓从中获利,应该拥护才是,怎么也会反对呢?坏就坏在政策落实中出了问题。还说这个《青苗法》,虽说政府低息贷款,也强调自愿借贷。但在实施中,却把放贷数额作为考核官员的指标,导致官员把自愿变成了强迫。毕竟穷得借苗下种的老百姓毕竟是少数,这下搞成强行摊派,变相加重了纳税负担,老百姓怎么会不骂呢?下面瞎搞,王安石真不知道吗?我想未必。毕竟白花花的银子收入国库 ,王安石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此外,由于士大夫阶层反对改革,王安石可用的改革人才捉襟见肘。只要支持改革,哪怕人品差点、能力弱点,也只能使用,甚至一些“笑骂由他,好官我自为之”的人也大行其道,不但影响了改革派的形象,也影响了改革的落实质量。比如,王安石最得力的助手、他在南京带的学生吕惠卿,一旦得势便私欲膨胀,不但不顾改革大局搞内讧,还想将王安石取而代之,甚至到了利用一切机会攻击王安石的地步,典型的有才无德之人。王安石最器重的吕惠卿都如此,其他人就不值一提了,这帮人能肩负起改革重任?

最后,变法严重缺乏更新迭代的能力

王安石在变法中也搞过试点,也进行过一些修正,但最终还是操之过急。数年之内相继下发10余个法令,变革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受到的阻力也空前巨大。习主席讲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改革的迭代更新也需要时间,是急不来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先做做看,不行马上修正,有好的经验马上汲取,而不是一开始就通盘部署、全局推进。现在国家反复提及“稳中求进”,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成功的变法,须有一个利益集团支撑。商鞅变法,为什么在他死后还能够继续延续,并取得重大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兴地主阶层的鼎力支持。而王安石变法的最大悲剧正在于此。他究竟代表哪个阶层的利益?他的身后又站着谁?只有宋神宗而已!按理说,他的背后应该站着人民,但由于政策执行层面的失误,老百姓也对他怨声载道。这样一个没有生长土壤的改革,即使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但怎能逃脱人亡政息的命运呢?事实如此,神宗死后,新法皆废。

当然,王安石变法是失败了,但这批改革者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在那个时代提出一整套富有现代理念的改革方略,并且将其付诸实践,无疑是伟大的。把北宋的灭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所致,也是有失公允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