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个带锁的宝箱,你需要花一番精力,才能打开锁头。
一、核心思想
关于定价心理学,本书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1、锚定:如果定价有什么基本原则,那一定是锚定!锚定!锚定!
2、场景暗示:消费者如何判断选择锚定点?场景暗示,即所谓“启动”效应。
二、摘录
其一是金钱(或一般而言的得失)的相对性。接触相同的问题,我们既可能觉得热,也可能觉得冷,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先前适应的温度。
其二是厌恶损失。损失金钱(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获得同样东西带来的喜悦。
其三是确定性效应。确定性和仅仅是非常高的可能性之间(100%和99%的概率区别)存在着主观上的鸿沟。
第一阶段,原价100美元的产品卖149美元,打66折后99美元。
第二阶段:目录价149美元的产品由于成本上涨,只能打79折后119美元。
第三阶段:目录价149美元的产品由于成本上涨,涨价为179美元,但对老客户(其实是所有人)提供66折的优惠折扣后119美元。
第四阶段,目录价179美元的产品由于成本上涨,只能打79折后141美元。
……
三、文笔
霍金说过,文章里多写一个公式就会吓跑一半读者。
按照这个原理,这本书里的心理学实验可以吓跑大多数读者。它时不时逼你启动高中做题模式,开始理解题意、分析题干、心算结果、对照答案,一点也不畅快淋漓。阅读体验仿佛开车走在下班时间的城市内环路,走走停停,很是憋屈,要不是我正在做产品定价的实践,肯定没法把这本书读完。
总之,大体上,还是经典实验的堆砌——而且没做好分类。
如果把每个小节拆分出来,倒是篇不错的博文。
(等等,这不会就是作者从博客里摘出来的吧……)
如果能重新理顺一下叙述逻辑,合并同类的实验,把结论重点标出,应该会好很多。
第一,人类在日常消费中面对价格时,是无力深入演算的。
第二,价格的核心是对比,对比的核心是锚定。
第三,如何巧妙地植入对自己有利的锚定物呢?布置好场景,让客户“自然而然地”看到你想让他看到的锚定物。
掌握了以上原则,你就基本掌握了定价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