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岁月无声,唯石能语

来源:知库网

岁月无声,唯石能语

       一

每年的清明节,是我必须回家的日子。

其实家已经不是家了,兄弟姐妹早已走散,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已化作一抔黄土。唯有山顶的祖屋能依稀看到家的影子,那里见证了家族的兴盛与败落。

祖父就读于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在家乡,属于国民党军官,曾主政一方。 据说,祖父身材魁梧,擅长游泳,一生救过二十余名溺水者。他信守”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的处世格言,在年成不好时,祖父会打开粮仓免费送给附近的乡亲,还会主动赠送粮食给杉杠山(地名)方圆十里的贼寇。祖父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救济乡亲,更是为了防止盗贼逼急扰民,这也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祖父的善行没能让他摆脱地主、国民党的身份,更无法让他的后代摆脱这种身份在政治上的尴尬。

在电影里,不论是地主或是国民党都是不光彩的角色,可在祖父的意识里入党则意味着能够穿上一身戎装,能够报效祖国,保卫家园。

杉杠山位于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的利川乡村。地处南方,却不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一方水土孕育了祖父粗犷又细腻的性格。他既有戎马一生、驰骋沙场的豪情万丈,又渴望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然而没有哪一位军人能够平衡大家和小家的关系。

祖父学满后,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分配到前线,他选择回到了家乡。这不仅是因为那时的国民党快要在中国政坛上消失,更是因为祖父的性格,让他没有办法过着在刀口上嗜血的生活。

祖父没有把身份当作权利的象征,就像他认为地主涵义就是拥有土地的人罢了,这远远不符合现在大众想象中的地主,人们更认可“黄世仁”这样的地主形象。可不管怎样,祖父的一生是幸运的,他比父亲过得更加平稳,家境殷实,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生命快到终点时,他像楚霸王一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尽管作为孙子,我没有感受到祖父的辉煌,受尽了身份给我带来了一生的尴尬。可在我的的心里,祖父仍然是个英雄。

       二

到了父亲这一代,家族没落,以祖上遗留的家产维持家族的开销,但年少时的父亲还是很风光。他娶了两个老婆,一个是正妻即我的母亲,另一位便是谢妈妈。

父亲和母亲是一辈子的夫妻,他们的相识相爱带着现代人的浪漫,更具有那个年代的传奇色彩。母亲是大家闺秀,从小双亲去世。在姐姐家长大,大姨对母亲十分宠爱,正是这份宠爱让母亲有机会认识了父亲。                                                                  那时的青年男女多半是在家长的操办下解决自己的婚姻大事,尤其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更没有决定的权利。母亲出生殷实之家,只可惜外祖父外祖母在母亲两岁的时候相继去世,好在哥哥姐姐已经成家立业,对母亲也十分疼爱。

在女儿会(农历七月十二)当天,大姨特许母亲到集市上去相亲。传统恩施土家“女儿会”有300多年历史,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自由恋爱方式。女儿会当天,适婚的青年男女们会穿戴一新,前往乡场赶集。姑娘们捎带土产山货,借赶集售物寻觅意中人,年轻的小伙子则背着空篓假装做生意。这样原汁原味的相亲方式比现在商业化的相亲节目更加真实和有趣。                                                  父亲和母亲相遇在女儿会当天,在这之前,父亲根本不会想到人生的另一半会是在这样的场合里相遇。当天,父亲到集市上赶集,满街的山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居然显得有一些浪漫的气息,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娇羞的土家妹子,父亲显得有些失落。他的婚姻注定是家庭包办的,这么浪漫的节日唯独与自己无关。

当父亲看到母亲的时候,他和所有青年男子看到心仪的女子时一样,心动了。母亲背着土产山货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那双抢眼的小脚显得比平常家的女孩更柔弱。一有人搭讪时,母亲更是手足无措,从小待在家里的她很少与外人接触,她并不知道怎么去应付,有一种像货物摆在大街上任人挑选的感觉。

当母亲走出集市准备回家的时候,父亲拦住了她,“哪个屋滴里的大小姐没找到对象就走了”  。“管你莫子事哦,你晓得我是来搞莫子滴”母亲恼怒了,不等父亲的反应就急匆匆钻进轿子走了。父亲对着母亲的背影大吼道”脾气还不小咧。”

聪明的父亲从轿子上的标志知道了母亲身份,那时候,镇上只有几家人请得起轿夫,有轿子。稍微富裕一点的才会以马代步。这个地处南方,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错的地点,与人们印象中的北马南船不一样,人们很难相信,大多数山里人不仅是马背上的好手,更会划船捕渔。父亲和所有土家人一样,既有江南的细腻,更有北方的粗犷。

没隔几日,父亲便知道了母亲是哪家的小姐,请了媒婆到舅父家里说媒。虽说父亲的婚姻大事应由家族决定,当家中长辈们知道母亲是位大家闺秀便默许了。而母亲虽对父亲初见时的莽撞颇有微词,其他的都很满意,也在父亲的追求下答应了。母亲出嫁时,舅父为其置办丰厚的嫁妆,其中包括两个丫鬟。

       三

父亲和母亲婚后多年,虽然都很和睦,父亲还是娶了二房——谢妈妈。

谢妈妈原是四川人,逃荒到湖北境内嫁到一户农家,后来被祖父下乡时看上强行抢回家作为二房。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婚姻法,在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真正实行起来,并被写进了“婚姻法”。这是中国婚姻制度的一大进步,许多民国男人都认真地遵守、执行了。连孙中山、蒋介石当年都只有一个老婆。但在利川这样的偏远地区,稍微有地位的人还是一夫多妻。女人不仅在婚姻上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在思想上也很落后,因此,母亲却对父亲续房没有什么微词。在社会地位不平等的情况下,女性往往处于被支配地位。她们认为有钱家的小姐应该裹脚,比如母亲。穷苦人家的女孩一般不裹脚,比如谢妈。

谢妈妈来到家里后并没有给母亲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在母亲的思想里,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早晚都会来,早晚都得面对。谢妈妈和母亲并不在一处住,除了逢年过节,两个人有交集的时间很少。那时父亲还有三处房子,母亲住在新房,谢妈妈在老房,另外一套租给了别人。母亲和谢妈妈的住处走路需十几分钟,平时没有往来,她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共有一个丈夫。父亲就像住旅馆一样两边跑,一处一个月。谢妈妈来了没多久便怀孕了,同时母亲也怀上了,父亲高兴极了。可惜的是,两个小孩生下来没多久相继夭折。

那时婴儿的存活率很小,人们对孩子没有现在这样金贵,医疗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生病了多半用土方法医治,常见的是请端公先生画符水喝,实在不行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治不好也不会送到医院去治疗,再说医院隔得远,医生难寻。母亲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存活下来的有五个。谢妈妈生了四个,存活的两个。

在家族里,谢妈妈的地位始终没有母亲高。母亲的家世是受族人尊重的主要原因。但对我们兄弟姐妹而言,两个都是母亲。母亲和谢妈妈的相处也算融洽,并没有想象中的勾心斗角。或许她们对于共伺一夫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

由于时代的变迁,谢妈妈嫁给父亲时,家里已经开始败落。后来“五大财产”(田土、耕牛、农具、房屋,家具)被没收后,谢妈妈便搬过来和母亲一起住,一家人比村子里的其他人过得更苦。全家人疲于养家糊口,两个女人更无暇争风吃醋。

常言道,贫困夫妻万事哀,当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父亲和谢妈妈的感情急剧下降。谢妈妈性格暴躁,做事风风火火,比父亲和母亲少了一份娇气,在挣工分养活家庭的年代,谢妈妈俨然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天劳累后,谢妈妈再也无暇维系夫妻感情,对父亲更是倍加冷落。

       四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

全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后,父亲便休了谢妈妈选择和母亲一起生活。在离开父亲后不久,谢妈妈便嫁给张爸爸,张爸爸是贫下中农,其身份比父亲好了很多。父亲和谢妈妈的短暂婚姻生活也就此结束了,但还是常常联系。谢妈妈和张爸爸生的弟弟妹妹也和我们亲如兄妹。只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家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父亲去世后,母亲在两个月后也离世。谢妈妈赶回来料理了母亲的后事后,含泪把我们送到了不同的人家,姊妹之间慢慢就断了联系。唯有我,是送得最近的,也是最断肠的。谢妈妈说,我是老大,隔得近,以后兄弟姐妹回来也好有个落脚点,可我从来没等到过他们的到来。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回家,只有我一人回家。

祖屋的房子早已破旧不堪了,可窗户的雕花还是那么精美,那座大狮子依旧屹立着在家门前,昭示着老屋曾经有过的辉煌。它的眼睛半眯着,脚上长满了青苔,尾巴不知何时断了。

那天下午,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我一转身,看见雨水沿着石狮的眼睛流下来,仿佛它在哭泣,仿佛它在向世人讲述一段辛酸悲苦的往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