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见一个新词,表演型孝子。截图发了个朋友圈,同事在底下评论:家长是平常不管,出成绩瞎闹[捂脸][捂脸]
这是我从教第一年的第一个学期,一年级语文,很幸运,我所遇到的家长大都是很友善的。
当然,也有几个_一言难尽,在此便笼统的将他们称之为“表现型家长”吧。
今日也稍微琢磨了一下,这个心理背后,可能就是学生成绩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表演型家长呢,就是平日里对孩子不管不顾,一出事(考试考砸了、忽然发现孩子偏离其预想的轨道了、厌学了、孩子心理出问题了…),他来了,霸道总裁一样,恨不得把枪拍在老师面前:“今天解决不了我孩子的问题你们都别活了”。不明就以的人还觉得他是全天下最好的家长。
但实际上呢,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置之不理,老师打电话提醒也不明事理,总觉得一句“老师你要多费心”就能解决所有事。
要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吧,他没能力。
要花心思多陪伴孩子呢,他又没这个毅力。
就这样随波逐流的过了一学期,孩子成绩出来了,赤果果的分数摆在眼前,此时他内心的愧疚感其实是无以复加的,他迫不及待的希望为孩子做些什么,但是他什么也做不了。
于是潜意识的,他就会用最强硬的态度来对待老师,幻想着把平日的亏欠用这种爆发式的行为作为弥补。
本质上,是在做成本转移和欺骗自己良心
因为平时陪伴孩子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这些都是需要他自己付出的。
但是现在呢,对着老师一顿大吼大叫甚至拔刀相向后,他会认为自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义务,“你看我都拼上所有,拔刀和老师拼命了啊!!!这还不够吗?”。过往的亏欠,一下子就一笔勾销了,回去和街坊亲戚也有个交代了。或者说,面子上过得去了。
至于自己做了这些“英雄一般”的壮举后,孩子该怎么办,那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了。
看,原本需要他自己付出的,一下子就变成了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了。
一番大吵大闹,把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和愧疚,变成对别人的仇恨。良心上也好过了。
而当你去看过往案例就会惊讶的发现,之前几例家长与老师发生冲突的事件,居然出乎意料的都是类似的对孩子关心甚少的,甚至不闻不问的。
严重的家校冲突,本质是很多人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和宣泄。
古人对这个行为其实有过总结,叫做“子不教、父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