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经典系列片《爱在黎明前》,《爱在日落前》,《爱在午夜前》恐怕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好的片子了。第一部是美国人杰西(伊桑·霍克Ethan Hawke 饰)与法国女孩席琳(朱莉·德尔佩Julie Delpy 饰)在火车上相遇,两人就在维也纳下了车,度过了浪漫的一夜。他们在日出前分手,各奔东西,互相都没有留下联络方式,相约九年后在维也纳故地重逢。
《爱在日落前》已经是九年后,杰西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并已婚有子。而席琳是法国环保组织的成员,正处着一个摄影师男友。当年杰西如约去了维也纳,而希琳因为家中有事未能赴约。杰西把九年前的浪漫故事写在了自己的小说里。他来到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做新书售卖。席琳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们从书店走出来,只有一下午的相处时间,因为日落之前,杰西要飞回美国。两人在午后的巴黎街头漫步,在美丽的塞纳河上坐船游览。他们滔滔不绝,无所不谈。席琳用吉他和歌声向杰西表达内心的爱恋。
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中,男主角吉尔来自好莱坞,他希望在巴黎这座犹如“流动的盛宴”的城市里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他迷恋莫奈花园中印象派般的光影变化,流连在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门前,那些作家,艺术家们常常聚集的地方。
当年我去巴黎,从巴黎圣母院走出来,到塞纳河左岸拉丁区,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有一家小门脸,黄色的门楣,墨绿的窗框和门框,是一种古老的颜色和氛围。门头上写着“莎士比亚书店”。进到里面,四周是顶到墙顶的旧书架和书。墙上挂着那些著名作家的照片,他们彷佛就在我的身边与我共呼吸。
一个旧式的楼梯通向二楼。楼上的空间更狭小,四周是书架,上面全摆满了书。有些地方挂着一些作家的照片和手迹。有海明威、乔伊斯、庞德、斯坦因、菲茨杰拉德等与书店有着渊缘的作家。楼梯口对面,有一侧门通向一间稍大的房间,中间的简易沙发围着一个小茶几,环墙摆着长凳,一些人就坐在那里看书。听说,这里既是老板的会客室,也是作家聚会的地方。
世界上还有哪一家书店像它这般传奇? 世界上还有哪一家书店像它这般传奇?这家书店有着传奇般的经历。它是1919年由美籍犹太人希尔维亚·毕奇女士创办,只售卖英文版书籍和杂志,也对外租书。1920至1930年代这里是巴黎最重要的文化沙龙,常常聚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庞德等人。拉尔博、罗伯特·麦卡蒙、多斯·帕索斯、桑顿·怀尔德、曼·雷、茱娜·伯恩斯、尚松、普雷沃斯特、麦克利什、莱昂—保尔·法尔格、纪德、布莱荷、保尔·瓦莱里、乔治·安太尔、亨利·米勒、托马斯·伍尔夫、毕加索等等,也常常光顾这里。这里甚至是他们收取信件的通讯地址,是他们的“邮政局”和“左岸银行”。
希尔维亚·毕奇后来写了回忆录《莎士比亚书店》。在书中她写了当年出版《尤利西斯》的详细经过。文学史上,一个书店的老板,而不是书商,出版一本遭人封杀的著书的事情很少见,堪称传奇。希尔维亚也写了对海明威的回忆:“他从不麻烦我们,总是在那里看杂志,或者是阅读马瑞亚特船长或其他人写的东西。”。海明威在他的《流动的盛宴》中这样描写希尔维亚:“她褐色的眼睛如同小动物般充满活力,又如同小女孩般充满快乐。她善良,愉快,非常有趣。她很喜欢开玩笑,也喜欢八卦,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没有人比她对我更好。”他还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我没有钱买书。我从莎士比亚书店借书看……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愉快的地方,冬天有个大火炉,满桌满墙的书籍,橱窗里是新书,墙上挂满各个时代伟大作家的照片。”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1920年7月移居巴黎,他在庞德的引荐下结识了希尔维亚。那时的乔易斯和海明威一样,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他的新作《尤利西斯》刚刚完成了十五章,在美国的《小评论》文学季刊上连载,正寻求出版。但是不久,纽约传来消息,《小评论》杂志因连载《尤利西斯》被当地法院判处有罪,罪名是《尤利西斯》带有色情内容。这一消息传出后,此前正在接触中的出版商也明确表态,不再考虑出版他的书。
就在乔伊斯一筹莫展的时候,希尔维亚·毕奇向他伸出了援手。她以自己微薄的经济实力,冒着舆论与经济的双重风险,以书店的名义与乔伊斯签订了《尤利西斯》的出版合同。合同签订后,乔伊斯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尤利西斯》后几章的写作中,可西尔维亚却为书的发行征订伤透了脑筋:首印1000册,虽然数量不大,但此书被美英两个英语国家打上了“有伤风化”的标签,不能公开征订和宣传。最后她不得不动员周围的朋友预订。好在她在文人圈中人脉广,号召力强,100本精装书稿杀青前就确定了买主,还收回了大部分预订款。这些预订者包括叶芝、庞德、纪德、海明威、普鲁斯特等人。后来不断发行了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海明威在书出版后通过他的朋友从加拿大走私带入美国。美国把《尤利西斯》一直列为禁书,直到1933年12月,法官约翰·伍尔希宣判这本伟大的作品并非淫秽小说。次年一月兰登书屋才出版了第一个美国版本。在之后的若干年里,乔伊斯一直把“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当成自己的家,每天傍晚都会来书店找毕奇女士聊天,或者借钱。而更多的时候,他是来取邮件。因为他给别人写信时,信封上的回复地址便是书店的地址。
二战爆发后,德国纳粹占领了巴黎,局势危急。美国大使馆要安排希尔维亚回国,但她拒绝了。1941年的某一天,一名德国军官来到书店,要借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遭到了希尔维亚的拒绝。此军官扬言第二天要来查抄书店。希尔维亚赶紧找来朋友,连夜将书转移,并且刷新了书店的招牌。德军来了一无所获,于是抓捕了书店主人。那时已经54岁的希尔维亚在狱中呆了六个月。她出狱后再也无心重开书店。
1946年,美国记者出生的乔治·惠特曼来到法国巴黎。当时他已经在美国波士顿拥有了一家私人书店。他毫无意外地爱上了巴黎,并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爱人。由于对藏书的热爱,乔治经常去巴黎的跳蚤市场买回一些珍藏书并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图书室,吸引了许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光顾。乔治在他的书店里和2楼的图书室里安置了几张床,使得那些对文学热爱的人们可以在这里过夜,好好利用这个珍藏的图书室。
这位美国文艺青年乔治·惠特曼在1950年代去巴黎读大学。他是莎士比亚书店和书店主人的崇拜者。他自己开了英文书店“Librairie Mistral"。然后经常有作家亨利·米勒,诗人金斯伯格等知名人士光顾。1964年,希尔维亚将“莎士比亚书店”的名称无偿地转给乔治使用,而且还将自己大批的莎士比亚资料赠予乔治。后来乔治正式将Le Mistral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乔治给自己女儿起名希尔维亚·毕奇·惠特曼,以此纪念这个伟大的创始人。
从1951年起,乔治·惠特曼经营这家书店超过60年,这位失败的小说家把一生精力都倾注于卖书这门生意上。他说:“我需要一家书店,对我来说经营图书就是在经营我的人生。”他的书店只卖美国作家的书籍,这一目标定位,使得他的书店在上世纪50年代成了“垮派”(垮掉的一代)作家在巴黎的据点。就像当年的希尔维亚的书店一样。从创办之初,惠特曼就十分注重与作家保持很好的关系。他广泛参与20世纪巴黎的文学活动,并为无数拥有作家梦的年轻人提供场所、鼓励他们创作。
书店楼上书堆间有床铺,书店可给读者们提供免费住宿,但是读者们需要为书店做几个小时的零工、写一页纸的自传以及一天一本书的阅读量作为交换条件。六十多年过去了,数万名读者曾在此书店过夜。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明威、乔伊斯、庞德,创始人希尔维亚、继承人乔治·惠特曼,都以不同的方式融入了莎士比亚书店的精髓,构成了书店强大的精神文化招牌。
2011年12月14日,乔治·惠特曼过完了98岁的生日,在书店三楼的卧室里平静地去世。如今他的八零后女儿希尔维亚·毕奇·惠特曼继续经营这家书店。现在这里每周会举办英语作家读书会、读者见面会或小型音乐会。除此之外,书店还举办多次主题文化节。2010年设立了“巴黎文学奖”,鼓励世界各地没有出版过的短篇小说参与竞选,每年会决选出1名头等奖得主和2名二等奖得主,奖金最高达1万欧元,还有在巴黎游玩一周和在书店阅读自己作品的机会。去年10月,书店一侧还开了莎士比亚咖啡馆。咖啡馆是白色和原木色搭配的简约风格。读者可以在逛完书店后,坐在充满文艺气息的窗边喝咖啡,然后望着塞纳河对岸巴黎圣母院发呆。
乔治·惠特曼在经营过程中也遇到过困难。。乔治是书店老板、出版商,但他更珍视另一个抬头:文学庇护者。他常常自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乌托邦的一份子。莎士比亚书店是书店、图书馆、青年旅馆、出版社,也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相聚的地点,也是青年求学者的精神家园,是灵魂的庇护所。唯愿莎士比亚书店不灭的精神传承下去,唯愿它在塞纳河边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