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行动开始》中,作者建议完成哪怕再小的任务后:“请感受做到了的喜悦。请享受这种成就感,请认可自己。”
可惜,有的人即使完成,甚至已经有很大进步,感受到的不是喜悦,而是不满、质疑和跌入地狱的自我评价。
琳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总是学一段,放弃很久;又鼓起勇气再次拜师,再搁下画笔……断断续续地也算是学了四年。期间,也曾在网上跟随我国一位著名画家学习,但是,仍然半途而废。
只因为每次作画,画的过程中认为每一笔皆是败笔,画完后没勇气去看一眼,从心里觉得像垃圾一样。经常晚上熬到很晚,一夜的失落不满。
一回,闭着眼睛把作业上交,老师问她:“你觉得今天哪里有进步?”
她踌躇半晌,还是那么垃圾,痛苦地打了这几个字回复:“一无是处。”
老师指出她进步之处。
琳琳听后很是欣喜,几分钟后,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比老师同学差得太远了。
每次画画前是一场煎熬,一场痛苦的旅程马上开始;过程中充满自我怀疑,总想掷笔离开画板,几乎每一笔都是如此;画完后,情绪更是坠入深渊,她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
这个样子,任谁都无法坚持下去。
2
作家连岳说:“长跑,有三个步骤:1、开始;2、不停激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儿,不错,你又多跑了100米,然后跑完设定的距离;3、完成后,静静地喜悦、享受,听到意志力生长的声音。”
琳琳可以做到第一步,第二步也可以咬牙坚持几天、几个月,但是却基本看不到希望。主要因为第三步没做到位。
这只是琳琳人生中的一个方面,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工作中,她不敢参加任何评比;别人夸了她,她高度怀疑这赞美的真实性;若是在某个方面比较突出,被领导表扬,她会觉得,领导没看到我的其他工作,要是知道的话,就不会表扬我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在琳琳幼时给予的负面评价。
3
八岁,安排她去地头找回母亲丢失的暖瓶盖,在母亲嘴里,她已经很清楚自己找东西不行,转了一圈后,真的没找到。母亲骂:“没点用处!养了个白痴。”
九岁时,她试着洗了一件汗衫,自豪地告诉母亲,结果母亲冷冷地说:“袖口没洗干净呗。”她一愣,没注意到底洗干净没,但是听到母亲那样肯定,觉得肯定如母亲所说。这时母亲再次开口:“我就知道你不中用!”
她听得都对自己格外失望。
从来不教她做家务,“教的工夫,自己就干完了。不如自己干省事。”这是母亲的名言,为了自己轻松些,不花时间教给孩子生活的本领。
有次,突然因为忙得抽不开身,安排琳琳点火做饭,可怜的琳琳,从未干过这件事,划了一盒火柴(已经很努力了),却一直没见丁点儿火星。害怕没完成这个任务,只好去向母亲汇报,结果母亲暴怒:“笨蛋!窝囊废!火柴盒潮,不会换一盒?”
母亲从没打过琳琳,用凶狠的眼神和犀利刺心的话发泄愤怒。
饿了时,翻找到吃的,母亲说:“别的不行,找吃头倒行。”这“夸奖”让琳琳心惊肉跳。
要是没找到,会说:“吃的也找不到。还能干啥?”琳琳也觉得自己活着太没用。
4
天长日久,这些句子牢牢地在她心头生根,发芽,不断壮大,经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耳畔,以及口中。慢慢地长成她自己的一部分。她非常信任这些话,相信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别人都比自己强,自己比傻子强不了多少。
在学习绘画后,痛苦的她几乎拼尽力气才弄明白,哪里出现了问题:完成后需要体验喜悦,享受成就感。她完全走岔道了。
于是,她刻意练习完成后感受成功的喜悦,肯定自己!很长时间之后,终于能享受完成的那一刻,想象意志力和自信在破土拔节生长。也终能就事论事地评价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了。
5
还有不少妈妈用所知的负面语言评价孩子,把孩子说成世界最笨的才算解恨,为什么呢?或许他们儿时也被这样评价,或许他们根本不懂得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或许是因为他们以为任何东西一学就会才是对的。
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毫无益处。身为家长,必须要有这项技能:用尽浑身解数,眼睛要像放大镜,发现孩子的优点,用积极正向的语言评价孩子。
如果孩子搭积木很简单,家长可以这样想:还只是个孩子,刚刚开始学习,正如学步时,得先慢慢站立起来,然后才逐渐扶着走。
所以,家长要发自内心地欣赏:能完成就已经很好了,毕竟完成一件作品。
孩子画完画,家长要努力从中寻找优点,比如:“你用的颜色有黄色、绿色、红色,颜色搭配真好。”哪怕画得很小,各部分不成比例。
若是孩子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家长积极肯定:“你能帮妈妈想主意了,这真好。”哪怕这个主意极不靠谱。或者:“你这个主意,我可是从没这样想过,很特别。”当然特别了,完全南辕北辙的说法嘛,那又怎样?给个正面反馈呗!
一位学驾照的同事难过地说:“每天被教练指责,感觉自己笨到家了。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成年人尚且恐惧被批评,何况小孩子?他们需要正面的反馈就如幼苗对阳光的渴望。
若是盼着孩子成功,家长可千万别打击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