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生就要一场绚丽的突围

来源:知库网

知道海涛,是因为两年前看过她为李开复老师写的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然后才对她有了关注。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三十岁后去留学》,分享的就是作者海涛留学的故事。从做决定到被录取到出国留学生涯再到最后的回国,作者那跌宕起伏的人生透过文字精彩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过紧张,有过挣扎,有过彷徨,但最终迎来了春暖花开,无论是思维上还是眼界上都收获良多。

  一、

“人生在世,不要被信条所惑,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的声音。”

三十岁,原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有一群可以随时约起的闺蜜朋友,有自己的爱人亲人在身边,一切是如此的美好。然而抵不过内心深处强烈的渴求,受开复老师的影响,渴望走出去见识下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出国留学。当然这个决定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支持,可是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内心想要什么。人生嘛,总是有得有失。决定好后,只管全力以赴。努力学习英文,考托福,申请留学。这过程的苦与累,我们都能从文字上感受到。

直到最后被心仪的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一切都值得。

二、

“在另一种文化中,看清真实的自己”

三十岁后去美国留学,如果换作是你,你有这样的勇气吗?走出去,意味着从头开始,而且还是在举目无亲的陌生国度。首先你语言能交流,其次你得为自己的衣食自行负责,再次是学习上的各种困难。还有就是要适应一个人的孤独!而这些,作者都一点点地克服了。那留学背后的真实体验是怎样的?这极大地勾起我的好奇心。

和作者同住一公寓的舍友,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杰西,冰霜里的东西要写上标签,注明谁谁的,这是对自己的私有财产的捍卫;垃圾一定要严格分类,甚至可回收垃圾那里的瓶瓶灌灌你在喝完东西后要洗干净才行;交房租精确到分,而不是像我们的四舍五入……

另外一个法国舍友何维则显现出法国人应有的优雅和绅士,每次煮完东西,都会把厨房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从平时的举手投足间能感受到法国人的气质和浪漫……

三、

美国的课堂:

“美国课堂上的外紧内松,纪律的解放。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吃东西、喝水。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课堂中间插话,教授偶尔会双手抱头,然后将身体往后仰着,对着同学们提出各种问题。而且课堂上吃东西,从来不会成为禁忌,反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约定俗成。

脑海里立刻呈现出这个画面,多么轻松自由又舒适的一个教育环境,让人无限向往。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却是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恰恰相反,上课吃东西,开小差这些事,分分钟会被批评,写检讨,严重的处分。

美国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很独特,如让口述史用舞台独白剧的方式呈现,一场有关“手”的脱口秀,关于“灰姑娘”的角色扮演课,采访老毒贩等等,让我们眼界大开。

还有口述历史中让人唏嘘的9.11事件,美国人的伤痛记忆,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真实处境与心情,以及9.11事件后对穆斯林的影响,美国社会对穆斯林的愤恨和偏见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的。除此外,还可以见识到:

美国学校的宗教假。对于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每到有重大的宗教节日,学校是会批准假的。由此体现美国人对不同宗教的尊重以及包容,很人性化。

美国人的习惯: 邮件。有什么大小事,什么通知决定交流等都通过邮件来传达,而看不看是你的事,错过了责任自负。也许相对于手机而言,他们更喜欢通过文字来表述。所以有事就发邮件,这是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美国人的独立。“在美国年轻人的概念当中,“自立”是非常重要的,而“拼爹”是可耻的。”很多美国大学生的学费是自己贷款来交,通常是毕业后几年才能还清。而且边学习还要边兼职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可见美国年轻人生活的独立。当然这与自己的教育环境,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

四、

“人的幸福有时完全和你拥有的光环无关,它和我们正在拥抱的所热爱的事有关。”

作者毕业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并创立了“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关于作者所学习的专业:口述历史。(她是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每一段口述历史,都是个人历史与公众历史的相互印证。因此,从个人历史的背景中,挖掘出时代的碎片细节,是口述历史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学术界,大家认为,口述历史有时候是官方历史的补充,甚至是官方历史纠偏的工具。”

具体更多的有关于这个专业的介绍,可以看书了解。

最后,不得不说,作者在美国的点滴生活,感悟以及收获,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为我们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多了些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