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S11E01 别总盯着好莱坞大片,向《沙家浜》经典样板戏致敬

来源:知库网

文革后出生的人,对于革命样板戏不但是陌生的,而且有一定的偏见。如果提到经典老电影,记忆中大多是《罗马假日》、《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等等,文革浩劫尘埃落地,样板戏也被尘封。

看样板戏,刚开始是拒绝的,加之是京剧形式,甚至是抵触的。但当静心去观看《沙家浜》。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一、集体和合计的智慧

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而且是集体共同创作的基础下进行的。和合本《圣经》、《共产党宣言》如此。《沙家浜》亦如此,从最初的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至京剧的《地下交通员》,最终著名作家汪曾祺于1965年再次改编,并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改名为《沙家浜》。经过反复的改编,多种演出形式的洗礼才汇聚出经典的模样。

二、标准剧目结构

《沙家浜》全剧分为十幕,分别由“接应,转移,勾结,智斗,坚持,授计,斥敌,奔袭,突破,聚歼”串联成一个好故事,每一幕可独立成章,有完整的鉴赏性。每一幕皆有高潮,人物内心刻画细腻,台词简洁且不失经典。

三、完美的时间轴

好莱坞之所以经典迭出,好剧情,大场面以外,好的时间轴也是经过科学的计算的。但令人惊讶的是《沙家浜》在此方面亦有杰出表现,开场字幕用去两分钟左右,全剧标准时长120分钟;

剧情开始之初,就进入高潮,直叙新四军十八名伤员转移;

5分20秒日本鬼子巡逻队出现,一分钟刻画局势危险;

25分钟新四军伤员转移,鬼子扫荡;

30分钟阿庆嫂归来,胡传魁和刁德勾结,进驻沙家浜;

54分钟阿庆嫂甩草帽,报警通知新四军;

90分钟程书记乔装医生,接头探信,授计转移新四军红石村;

104分钟刁德一挑拨离间阿庆嫂和沙老太失败;

120分钟阿庆嫂接应新四军;

125分钟沙家浜解放,公审民族罪人;

四、经典台词迭出

胡传魁: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刁德一:这个女人哪不寻常!

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阿庆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郭指导员: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于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

五、多种艺术形式的创新结合

《沙家浜》全剧将改良后京剧、舞台剧、芭蕾舞元素、交响乐、美声唱法、合唱等等有机的融合,在当时的年代做了大量的艺术结合和创新。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艺术元素都浅明雅洁,更加有利于各个阶层人群的接纳和欣赏。

六、文化堡垒精神食粮

当时的新中国虽然刚刚成立,不但建立完备的军事体系,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高度武装,样板戏是文化战线的有利尝试和布局,八大样板戏通过平易的艺术形式,将全国人民的思想精神高度统一,打造了不败的文化壁垒,思想防线,被几代人共同传唱,打上了具有时代脉搏的文化烙印。

七、人物刻画鲜活个性分明

好的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沙家浜》全剧,小角色也有大剧情,大角色更是鲜活饱满。

阿庆嫂八面玲珑,情商高沟通能力强,斗智斗勇;

郭指导员机智勇敢,带队伍有经验,有担当,洞察全局;

胡传魁粗俗,愚蠢的草包司令,假意江湖义气,实际惟利是图;

刁德一阴险狡诈,狡猾凶狠的汉奸,心如蛇蝎;

沙老四勇敢机智,乐于担当,成长成新四军的后备力量;

沙老太朴实无华,信念坚定;

……

再读经典,样板戏《沙家浜》带来的,全是收获和感悟,文革向左,改革向右,中正的去看,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十年浩劫的文革,带来了历史的倒退,人性的扭曲,但通盘的否定,到底是不愿意直面还是逃避呢?

样板戏的文化创新,思想核心集中体现,应该来说是大国文化脉搏的最强音,试问当今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等,又有谁堪与其比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