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进这一本书,是为普通读者写的。所以观点方法朴实,切合大众思维。
第一段便写,“一个人如果能处处以最高目标为准则,必然能在生活做出正确决定。”但若问:一个人有了他的最高目标,他会不按他最高目标去处理事情么?如此一来,倒不是选择困难,而是找不到自己的最高目标而困扰。但最高目标如何寻?作者的回答是陈词滥调的,要倾听内心的声音。那如果内心没有声音呢?内心的声音是负面的呢?普通人难以自己控制自己的心声,而需要外力的介入。
不得不想,一个处处以最高目标为准则,而不考虑实际情况,他他人的情感需求。必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操着自己的最高目标以求他人臣服于他的想法。有可能造成可怕的恶果。到后仍然是需要对目标本身进行批判。但一讲对自身信念批判,又可以写一本书了。
或作者又问: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陈词滥调。不妨问这样一句话,你想成为哪种群体的一员?是学者,教室,运动员,音乐家,商人,你是团体中的一份子,你的团体给了你莫大的情感安慰,对于团体来说,自身可以在团体的集体渴望中发掘出个人渴望。或者举几个例子。说了可汗学院的创始人的例子,个人的渴望岂是个人的渴望,这只是集体思维在一个特定性格人身上的体现罢了。
又论格局。对于读书多的当然没有心意。对于格局层次我目前认为这个是天生的。不同格局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但也导致了每种格局不能与其他格局的人进行对话。
对于隐含假设来说,这一段对普通读者有很大的帮助,但这样的技巧关键是学会分析自己与他人的隐含假设,从而间接判断他人三观。
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选择过多可以采用理性的多维度分析,但这样的方式一般人不会用到,作者列的条目过多,没什么用。对于权重过低的项目直接省略就好。我觉得选出最多5项即可。拇指原则是如此。
对于选择,我有几点建议:
1.选择自己想要加入的社群中,以社群的目标为个人的目标。比如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社群所容纳的人越多,社群也就能为更多的人服务,甚至上升到为整个国家层次上。
2.对于理性的多维度分析的缺点在于信息与知识获取不足,比如说如何知道每个条目实际情况,这就需要自己去查,有贵人指导。自身家族有关系去获取难得的信息。
3.对于朋友和父母的建议有时会给你自己很多信息,但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帮助,还是需要离自己生活圈子的人观察指引你。关键是要听话。
4.不要做错误的选择。不要乱闯红灯,不要染上艾滋病,不要挂科。就已经活的不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