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此心良善,亦复何言之王阳明

来源:知库网

“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岂怕没有枝叶花实?”《传习录》


不前瞻后顾,而心无旁骛地、纯粹地去做一件事,需要非凡的毅力。哲学或者说思想史,本来就是小众的学问,更遑论在急功近利的当代中国。领导人屡次谈起王阳明后,这位古人的哲学思想便火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一时洛阳纸贵。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开始有点像庆丰包子铺的包子,名遍天下后,影随者如过江之鲫。

其实,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国人寻常认为,凡是古代人的学识思想,尽皆迂腐。在喜马拉雅App上听书,偶听王阳明之学说,非经世之道,又被重新赋予了传统文化的涵义,虽无大用,却可小娱。王阳明用一种向内探索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直面人生,让人生又回填了积极的意义。

此心良善,亦复何言之王阳明

王阳明,别号守仁,明代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十二岁与私塾先生讨论时,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十五岁起,便腹有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至后来明英宗土木堡被俘,宦官刘瑾专政,谪戍贵州龙场,三年悟道,创立心学。

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他的“内圣外王”人生,无不传奇。他自己写诗“耻说兵戈定四夷”,军功其末道。他的外王表现在他在晚明对于一代士风的引领,是对于天下事的担当。而内圣则是他对于儒学理论的推进。

如今的商品经济使人欲望膨胀,人心向外求索,丛生乱象。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最多的感受是,要坚持自我。

一位心学爱好者说:“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

王阳明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人生莫过于要战胜自己。王阳明最大的功绩大概是,劝导人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君子和而不同,虽然考试不考王阳明的知识,但王阳明的思想依旧悠长深邃。

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一介武夫尚且如此,国人对王阳明心学的推崇更要靠外人引路。一个甲午海战战犯都被拉过来架秧子,古人学问何其惨?

同样,当代也有类似桥段。据说,1942年林彪伤愈回国时,斯大林极力挽留,并向蒋介石提出以十五个将军换林彪。这一传说不胫而走,增大了林彪在国内政坛、军坛上的地位和分量。

这两则粗浅的假传闻使众生趋之若鹜,其被称颂的人事,或成为显学,或成为美谈。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如何使读书不陷入跟风的错愕和混乱,是阅读要避免的问题。我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未必要全部弄懂,也不必不懂装懂。摘掉耳机,合上书,便不迷乱。(深水之下于2017年5月11日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