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水寒
01. 单身成趋势
娱乐圈才女徐静蕾,感情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她和黄立行相爱8年,一直没有走入婚姻的殿堂,而且似乎也没有生育计划,徐静蕾还去冻卵。
只恋爱不结婚这个问题从十年前就开始围绕着这个特立独行的文艺女青年,而徐静蕾的答案永远是“顺其自然”,她说,“现在可以说100分,一切都挺好,不会因为结婚就120分。”在她看来,结婚的唯一理由就是需要生孩子,除此之外,没有太大必要。
事实上,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精神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人选择独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就有30%的人选择不婚。截至2016年,美国18岁以上人群,未婚比例占63.5%,总数超过1亿,远远赶超核心家庭,成为社会主流。
在欧洲,1000个法国年轻人中平均只有 4.3人结婚,59%的新生儿都是非婚生子。葡萄牙、西班牙、卢森堡、捷克、匈牙利的离婚率都超过60%,比利时的离婚率超过了70%。
再看看中国的情况。2016年国家民政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的人数已经接近2亿。因此,李银河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震撼的观点:婚姻制度和人性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它终将走向消亡。
婚姻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习俗惯性,在一定阶段有着存在的意义,但随着时代变迁,它的弊端和反人性的一面将越来越突显,在我们找到适用于这个时代的新婚姻模式后,现有的制度必然会被淘汰。
02. 婚姻制度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想结婚了呢?在分析这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婚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存在的意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里说,婚姻是随着私有制产生而产生的,目的是巩固私有财产。
在旧石器时代,人口少,男主外,负责安全和狩猎,女主内,负责联络和采集。因为狩猎没有保障还容易造成伤亡,所以食品主要来自采集,加上女性肩负生育的重任,人类形成了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里,孩子基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代行父亲角色的是孩子的舅舅,然而舅舅还得作为移动精子库去给其他部落生娃。因此在母系社会,没有父亲的概念,自然也没有婚姻。
随着人类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原始农业,男性地位明显上升,他们手上集中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女性渐渐需要依附于男性来保障自己的生活,她们的地位随之下降,女人跟男人的关系,逐渐从“平等”变成了男人的“财产”。
男性掌握主导权之后,又面临一个剩余财产继承的问题,男性得确定女性生的孩子是自己的,以保证财产的传承。这样,一夫一妻制就产生了。
过去人类所有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生产,几乎全部依赖父系这条血脉的传承。费孝通说,“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婚姻让财富通过家庭稳定传递给下一代。数百年来,人们利用婚姻来继承父辈的财富,建立社会地位,连接社会资源。统治者通过婚姻制度建立起一系列统治制度,把被统治者紧紧绑在社会的利益网上。
这样看来,婚姻制度和群体协作有关,和资源垄断有关,和抚育后代有关,甚至和政治互利有关,唯独和爱情关系不大,爱情完全可以脱离于婚姻之外,是人类给婚姻强行匹配的一种浪漫又牵强的解释。
03. 不婚的原因
过往婚姻制度存在的意义是否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呢?
人类在长达数万年的发展中,习惯了水滴石穿式的慢速前进,一点点消化、调整思维模式以适应社会制度与文明的渐变。然而,科技加速度在工业革命之后如脱缰野马般奔驰,一切都猝不及防,“无常”成了我们时代的主题。旧有的道德体系在逐步瓦解,一系列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已与时代严重脱节。
究竟在这个时代下什么才是合理的婚姻制度与模式?没有人知道,离婚率一再创历史新高,事实总能沉默着给出最真实的答案。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不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不是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要跟着瞬息万变的社会形态不断找到出路,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这是一个我们的前人--那些几百年社会形态保持稳定不变的他们无法想象的时代。
在这样的现状下,不婚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李银河老师对于不婚的人群总结过几个原因:
一是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维持婚姻很辛苦。
任何群居物种都有两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与生俱来,难以改变;另一种是社会属性,即共同生活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现在的一夫一妻就是一种社会属性。
古代人类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三四十岁,十几岁结婚,婚姻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年。现在人类的寿命普遍有七八十岁,二十多岁结婚,婚姻可能会维持四、五十年。现实更多的不是生产快乐,而是制造了大量的厌倦、摩擦和痛苦。
二是离婚成本太高,精神上备受折磨。
在大多数国家,离婚都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家庭、责任、事业都需要和婚姻捆绑。
现代婚姻里,双方的情感因素分量越来越重,但情感是复杂多变的,能从一而终只是你一厢情愿的幻想。一旦一方情感有变,婚姻就立刻成为了束缚和障碍。所以,仅仅因为感情的结合,最理想的形式绝不是婚姻,而是同居,在感情变化之后随即可以分开。
三是性观念的改变,不结婚也能有性生活。
在古代,人类要进行性生活,唯一正当的理由就是生孩子。现在,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性观念越来越开放,不需要和婚姻捆绑在一起。
四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不仅在经济上更加独立,在思想上也与传统的女性相去甚远。她们更关注的是自我成长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更乐于花时间去奋斗,去学习,去取悦自己。
现在“剩女”现象恰恰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进步。大多“剩女”都是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剩下”,她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大多是一些拥有独立人格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人。于她们而言,如果婚后生活质量下降,不如选择从一开始就不参与这种契约型的合作模式。
波伏娃作为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她与萨特是公认的灵魂伴侣,他们从相爱的1929年起,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一起度过了51个春秋,两人终生未婚。波伏娃在回答她与萨特的关系时说道:“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
未来的婚姻形式,应该就是这样摆脱了繁衍,摆脱了财产这些束缚之后自然生长的。婚姻与生育不再绑定,恋、性、婚、生呈现相互独立的态势。
事实上,婚姻制度一直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从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从三从四德到男女平等。当我们回望历史,不难认识到婚姻制度应该跟上时代的变革和社会进步。
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到那时候,除了互相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
而这样的时代,越来越靠近我们。
04. 婚姻制度的未来
结婚或者不婚,都是我们自由意志的选择,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我们成为一段关系的奴隶。任何的逼婚现象,事实上都是一种农耕文明典型的不尊重个人边界的行为。除了婚姻双方,没有任何人可以干涉这种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下仓促走进了围城,或许从来没有真正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要生孩子。
目前,北欧已进入“制度化福利国家”,其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特点就是去家庭化,降低公民对家庭福利功能的依赖。
未婚同居的男女和已婚夫妇一样,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其子女也都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不论结婚与否,都会给予准父母相应的福利,比如带薪产假、陪产假、相应的医疗福利等。这种制度,让更多的人以“同居”取代“结婚”。
北欧的同居模式,其实就是“ 婚姻去制度化 ”,而不是消除婚姻,他们其实还存在事实婚姻。
目前的婚姻制度,其实是我们想不到更好的维持稳定关系方法之前仅有的办法,如果婚姻制度消亡了,人类的未来会何去何从?
科幻作家陈楸帆预言,未来的婚恋模式将会全面转型,每个人可以根据不同需求由大数据服务商进行精确匹配,确保身心、经济、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上真正的合拍,并订立有时效性的契约关系。
恩格斯也曾预言过,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将会自动消灭婚姻。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共同富裕,将婚姻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消灭权衡利弊式的婚姻;束缚女性的小家庭也将被瓦解;孩子的抚养费由社会福利统一提供,打消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提供养老;还可以签订同居协议,认同事实婚姻,认同所有的伴侣形式。
家庭关系其实也不应该只有婚姻这一种,还包括非配偶照护、老年伴侣陪护等,他们不必结婚也可以享有法律与社会的同等保护。
05. 婚姻是一种选择,不是必须
我们不是反对婚姻本身,而只是谈论现有的婚姻制度为什么不合理,为什么不符合这个时代。我们一直在提倡多元生活方式与多元价值观,尊重每一个人的道德观,不会去轻判个人行为。在不伤害其他人的前提下,个体的私生活无权被干涉,这完全取决于个体价值观。
因此,婚姻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必须。人生除了死亡,没有其他必须要做的事。
我们需要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忠诚于自己的身体。很难想象那些为了名利权力,甚至是低头于世俗家庭压力,从而委身于一个对其毫无欲望的人。这种婚姻关系,也是一种亵渎。
婚姻的“现有模式”存在着不合理,可目前也没有人能给出什么是“合理”的答案,所幸还有经济学和生物学那两只看不见的手在人类文明背后推动着社会前进,不合适的终将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我们不必急着寻找答案,让答案自然浮现出来。
-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
作者简介:易水寒,热爱文学创作、琴棋书画。生活向往从前慢,行万里路,最后回归内心深处的古典天秤女一枚。文字有温度,有态度,与你一同见证心灵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公众号双木成林易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