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有更强的能力思考事物,并能运用符号表征事物。但是他们的思维还是相当原始。皮亚杰的一项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发现是:年幼儿童不能理解守恒原理。例如:你当着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面,把牛奶从一个高而窄的容器中倒入一个低而宽的容器中,儿童会认为高杯子中的牛奶更多。
有一天放学后,叶子和小雨在一起看电视,一开始还好好的,等到中间休息,叶子从厕所回来后,战争就开始了。
叶子:小雨,你太过来了,过去一点。
小雨:我没有过去
叶子:你快过去一点,你再不过去我就告诉我爸爸
小雨:……(小雨不说话)
叶子:小雨,你过去一点,你太中间了。。。。
说了半天,叶子来找我求助。一说完,为了不漏看电视,她又赶紧跑回去坐好。
我继续做我的事情,也没有去处理她们的矛盾。(因为我觉得孩子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再介入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快我又听到叶子的讲话声,叶子重复地诉说着,让小雨过去一点,第二次又跑我这里来了。我还是没有采取行动。
叶子终于忍不住,向我求救说:“爸爸,小雨老是超过中间,我都不能好好看电视了。”我过去一看,发现两个人的位置其实是差不多的,并不存在谁更中间的问题。我直接告诉叶子:”我觉得现在你们的位置刚好一人一半,并不会影响你看电视呀。你们在一起看电视,不要计较那么多,大家相互体谅一下。”说完直接走了。
叶子忍不住哭了起来。奶奶不忍心听到叶子委屈的哭声,直接将叶子抱走吃晚饭,并关掉了电视。
吃晚饭时,叶子还是不停地在说小雨坐中间的事情。而我也一直在告诉她不要太计较这些事情,其实坐在稍微偏一点的位置也是可以看电视的。
叶子越听越委屈,哭得没办法吃饭。坐在边上的叶子妈妈将她抱起,来到“案发现场”,让叶子指出来哪里是中间,并要求叶子告诉她当时两个人是怎么坐的,妈妈告诉叶子中间线应该怎么分,有了中间线就可以看出来谁坐偏了。就好像我们那张大床上铺的凉席(这个凉席每户人家里应该都会有,中间有一根明显的拼接线)。
妈妈的目的是想让叶子自己去判断她说的对不对,以及以后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跟对方解决这类问题。叶子听后停止哭泣,并开始吃饭。
晚饭后,叶子还惦记着刚才没有看完的电视,跟我说:“爸爸,我要看电视。”
为了能让她明白两个人一起看电视时不要计较那么多,如果两个人不能好好相处、不能相互体谅,两个人都会受到惩罚。(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协助,学会共赢)
于是,我告诉叶子:“刚才你们两人不能好好地一起看电视,那么大家都不能看。现在你想看电视,你去问问小雨,让她一起看电视,这样我就给你们看,否则都不能看。”
叶子询问后,小雨表示不愿意继续看电视。我也就没有给叶子看电视,叶子哭得稀里哗啦去找妈妈。叶子妈妈当时不赞同我的做法,认为我的做法偏离了叶子真实的想法,但又不好当着孩子的面来跟我唱反调。只好想办法转移叶子的注意力,带着叶子去公园喂鱼玩,这件事才算结束。
后来,我在看到《发展心理学》这句话: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只注重状态。相同体积,不同高度的牛奶,从矮胖的杯子倾倒到另一个瘦高的杯子的时候,2-7岁的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认为瘦高的牛奶比较多。因为他们仅仅注意起始状态(矮胖的杯子中的牛奶)和结束状态(瘦高杯子里面的牛奶)。这时我们回到争论上面来,叶子认识到的状态应该就是她刚开始看的时候的位置,还有就是姐姐小雨刚开始的位置。叶子厕所回来后,发现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她就觉得自己不是在中间了。所以争论就是这样发生的。
到了后面叶子的诉求一直都是前后状态的不一致,只是她的表达让作为家长的我的关注点一直在她的心态上。希望她能够和他人友好相处,相互体谅,这一点确实是有失偏颇的。所以,叶子只会越哭越凶,而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有点无理取闹。后面的解决方法也是非常不合适,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会先让他们自己来规定中间。定好之后,大家都不能随意改变。我想,这个应该是较为稳妥的方式。如果事先没有规定好中间,中途发生的争吵,在2-7岁左右的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来说,我觉得恢复原来的状态应该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吃完晚饭后的强行要求两个孩子一起看电视,否则都不能看的惩罚措施也是不公允的。因为这个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为地将两个孩子的行为和结果捆绑起来会造成孩子认知的错误。以后坚决不能再这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