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基础是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过程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互联网化的过程;“互联网+”的愿景是“再造产业想象空间”;“互联网+”的口号是“让商业回归本质”。
“互联网+”的本质:融合与重构
融合
“互联网+”,即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创新融合,具体指的是互联网借助于其信息透明化、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深化和提升劳动生产率等功能特点,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但前提一定是跨界融合,互联网不仅仅是某种工具或载体,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注重统和综效,注重整合协同,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改造、优化传统行业。
“互联网+”的武器是连接,通过连接在人、物、商品、信息之间建立衔接与关联,关联产生了开放、协作、参与和共赢,产生了大数据。“互联网+”的方法是聚合,通过聚合形成了巨大的力量,犹如水珠汇聚成小溪、小溪汇聚成江河、江河汇聚成海洋一样产生巨大的长尾效应,颠覆了传统行业的二八规则。
因此,“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你死我活、争夺饭碗的零和游戏,也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特征,对原来各种要素进行重构,用互联网技术、方法和思维去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销售、研发、生产、物流、信息、人力等各各方面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打破信息不对称。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协同增效,挖掘和激发用户需求,创造出新的价值与产业生态。
重构
吴晓波用“三个重构”来阐述“互联网+”:第一个“重构”,互联网时代重构了世间的一切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重构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重构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第二个“重构”,互联网重构了一切事物的边界;第三个“重构”,即互联网在重构整个世界的格局。
数字信息技术正在重构所有传统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业务模式和流程,所有行业都面临着一场数字化变革与转型。“互联网+” 正在向传统产业越来越广泛地渗透,也正在改变企业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方式。互联网颠覆实质上就是利用高效率来整合低效率,对传统产业核心要素的再分配,也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并以此来提升整体系统效率。互联网企业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减少所有渠道不必要的损耗、减少产品从生产到进入用户手中所需要经历的环节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只要抓住传统行业价值链条当中的低效或高利润环节,利用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思维,重新构建商业价值链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一个中心——以用户为中心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极致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但用户参与并不是简单地建设社区和论坛,而是需要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研发模式、技术架构等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互联网还集成了大众智慧,用户参与设计,用户参与创新,用户参与传播,用户参与内容创造,用户对物流、产品的评价实际上是在参与管理。互联网基于个体发端了“众”经济——众包、众筹、众创,这些既是社会的新结构,是商业的新格局,又是生活的新方式,是经济的新范式。
两个环节——价值创造与价值传递
在价值传递环节,主要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则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并改造了价值传递环节,实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减少甚至消灭了中间环节,重构了商业链条。
互联网开始向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渗透,特别是向产品研发和制造等领域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的渗透,也包括研发模式的改变,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众筹等。制造领域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正在引领“工业4. 0”的发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式个性化的融合,这将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向价值创造领域的渗透,就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这也意味着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刚刚开始。
三个层面——政务、产业、企业
到底“互联网+”什么呢?总的来说,“互联网+”的内容,无非就三个。第一是“互联网+政务”,如智慧城市、政务电子化等,“互联网+政务”可以帮助政府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二是“互联网+产业”,如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互联网+传统产业”可以盘活经济存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如果加了新兴产业,可以大量制造经济的新增量。“互联网+企业”,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互联网化,即商业模式互联网化、管理模式互联网化、生产模式互联网化、营销模式互联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