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争议在风口浪尖的《杨贵妃》,深以为许,颇多感触。
一、秦王陷阵,霓裳裂帛
江城子·李·杨
长安望尽江山极,衰草凄,烟波迷。平生浮梦,蜀道雨淋漓。何处唤得青鸟去?锦书寄,蓬莱期。
云中谁遣簪花至,前尘事,两心知。秦王陷阵,霓裳泪痕湿。长生殿前终不见,比翼鸟,连理枝。
看完《杨贵妃》,感触颇深,故填了以上这首新词。选了江城子的词牌,是因为苏轼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早已在我心中打下牢牢的烙印,凡悲戚事,皆赋之以江城子。此外,此词题名《李·杨》在于,上阕以李隆基的口吻,采取平韵,表达一种稍稍上扬的期盼和探求,因为李隆基一度相信杨贵妃并未死去,现居蓬莱仙山,仍可与之再见一面。而下阕则以杨玉环的口吻,采取仄韵,表达一种悲哀与幽怨,以及无奈,因为无论如何,即便身居人世,也是千山万水,往事随风而已。然而,我还是希望能有一种想象的美好存在,故而上下阙之间,以青鸟寄锦书约定蓬莱相会之期,云中获得簪花传递音讯,使得天人永隔的李杨二人,终得相通。
另外,如果从音乐的角度去审视大唐气象,阳刚者则必推秦王破阵乐,柔美者则必为霓裳羽衣曲,然而,渔阳鼙鼓动地来,秦王陷阵,霓裳裂帛。
二、中国梦·盛唐梦
电影院现在是有广告的。
此次《杨贵妃》映前五分钟有这样一则来自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其中有言:祝全球华人实现中国梦!暂且不言,华人是否等于中国人。但这一番提醒,却让我在观影中,多了个意识。
什么是中国梦?这是个直到今天,大家都语焉不详的概念。固然可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个朴素而又简单的想法不就是那个盛唐梦么?那个威加海内、羁縻抚远的盛唐;那个兼收并蓄、昂扬向上的盛唐。
《杨贵妃》是一部好片子,像是一部文人电影,但它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盛唐的气象。而此前,建筑的恢弘瑰丽,是《大明宫》给我的深刻印象,文化的繁荣富丽,是《大明宫词》给我的深刻印象,人物的昂扬洒脱,是《贞观长歌》给我的深刻印象。而在这一部《杨贵妃》里,则三者尽收眼底。
同样的感觉,上一次,还是同为文人电影的《柳如是》,它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晚明的风月。
无论如何吐槽,都不能掩盖的是,这部片子用合适的节奏讲出了在我们想象中无限拔高过的气象和爱情,而且讲好了。
三、天下体系与联合国
《杨贵妃》全片视角来自一名拜占庭帝国的使臣——塔西坨,他在描述这个恢弘的帝国时,表达了诸多不解,其中一个便是,这个帝国的宰相是日本人,副宰相是安南人,宫廷近卫军统领是天竺人,各个民族的人们都能得到重用,这个帝国开放的胸襟简直不像一个帝国。这句话击中了我。
如果说塔西坨描绘的是古代中国的天下体系,那么这天下体系和当今的联合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是多么相像啊,当然,仅从人员这一视角切入。
联合国中的国际公务员,尤其是一些中高层岗位的领导者,大多都是一些小国甚至第三世界国家的面孔。他们充斥于联合国,像是象征着主权的平等,民族的平等,然而,谁都知道,正如大唐帝国治下(Pax TANG)的和平取决于真正的实权者皇帝一样,联合国治下(Pax UN)治下的和平,也取决于安理会的五常,甚至仅仅是其中的几常而已。
四、The Everlasting Regret
看完电影的归途,脚步转向了西西弗,偶然看见许渊冲英译的《白居易诗选》,第8页便是《长恨歌》(The Everlasting Regret)。有人曾评论,许先生用英语法语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其悲者另外国人读来也往往泪湿衣襟,拍遍阑干。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At parting she confided to the messenger
A secret vow known only to her lord and her.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On seventh day of seventh moon when none was near,
At midnight in Long Life Hall he whispered in her ear,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
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