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300字,阅读约3分钟
最近深度长文写的比较多,铁杆荔枝看得爽到不要不要的,但工作繁忙的非铁杆荔枝就比较郁闷了,看一篇文章要10-20分钟伤不起。所以今天来篇短的吧。
最近和一个风投大佬聊天,它对整个P2P网贷行业很不待见,觉得这个行业太乱太污,早晚要出事。
但是他话锋一转,说其实现在政府对这个行业的监管要求都是无效的。
比如要求有ICP/EDI证书,说到底还是有钱就能搞定的事,你这么搞只不过增加了平台的运营成本而已,让平台活得更艰难,让投资者的钱面临更大的风险。
比如要求有银行资金存管。很早力哥就说过“存管”和“托管”的区别,最安全的其实是公募基金和银行那种基金托管合作,要是资金出了半点差池,银行都得吃不了兜着走,那才是万无一失。而“存管”其实差了点意思。
因为理论上说,银行如果没有完全起到尽职调查义务(也可能成本太高根本无力调查),或者平台有意通过更高的成本造假欺骗存管银行把钱套出来,也还是有可能的。而且根据新规,银行本身不承担担保责任,也就是贷款人违约造成的投资者损失和银行无关,如果真出现E租宝当年左手倒右手的做法,在有银行存管的情况下,最后投资者亏钱了,到底怎么处理其实还是未知数。
再比如说要求贷款必须符合小额分散的要求,目的是希望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风险,可实际上在中国这样一个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骗子满大街一抓一大把的社会环境下,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可能风险反而比有抵押的大额贷款,尤其是房贷的风险更高,但房贷很难不突破20万/100万的贷款上限。
相对车贷既合规又有抵押或质押物,是个大有可为的市场,可一样出现了之前网上疯传的偷车视频,而针对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市场的无抵押消费贷利率很高,同样出现了之前的裸条事件,在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底层青少年中,为拥有一个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不敢卖肾但敢卖淫的女生并非个例。
再比如说禁止自融这一条,目的也是为了分散风险,避免平台和借贷方穿一条裤子,到时候一起完蛋就好玩了。但那位风投大佬却认为,如果真的要投P2P,就应该投那些没有ICP证、没有银行存管、没有风险拨备金、没有履约保证险,都是大额标的,但后台牛到不要不要的自融平台!
因为那些“紧箍咒”都是政府为了方便管理,降低自身监管风险而给平台增加的额外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最后还是转嫁到资金端和资产端,也就是资金端的投资人利息降低,利益受损,资产端的借款人利息提高,利益受损,而且违约风险也更高,最终损害了平台和投资人利益,结果只有政府获利,市场三方全部受损。
反而是那些后台牛逼哄哄的大公司自家开的自融平台,既降低了公司的直接融资成本,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壮大,又让投资者明明白白知道这钱到底去了哪里,比把钱投给那些不知名企业放心多了。
这种大公司已不单单是上市公司那么简单,而是布局众多产业链,带动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就业,老板是“两会”常客,经常接受大大和博士接见,这种老板跑路的概率是零,地球上没有他可以享受田园牧歌的角落,除非一个人飞火星拓荒,而这种公司也已大到不能倒。就算老板出事,国家也会力保公司稳定,比如国美之于黄光裕。所以这种大佬企业的自融平台,才是真正最安全的平台。
当然,这只是我那位朋友的一家之言,力哥表示坚决反对,因为我一向无条件拥护党和政府的决定,写在这里只是为了让大家一起来批判这种反动观点。
至于哪些平台符合我这位朋友说的标准,你心中自有一张名单,别问我,都是惹不起的大佬,这种明褒暗贬的指控我可担不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