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彼得.林奇教你理财》的时候就挺喜欢,风趣幽默,感觉彼得.林奇本人应该就是这样的,经由宋三江、罗志芳两位的翻译,读起来很有一番味道。感谢两位翻译了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学习彼得.林奇的理财智慧。我的英文也就限于上学时老师教的那些,早还给老师了,如果英语还好的话,倒是很想写封信给彼得.林奇本人。
读《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有感(一)书的序言写的非常棒:序言标题是——补上投资这一课。
开篇写道:
“一直以来,美国的初中和高中都忘记了教授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这就是“投资学”,这是美国中学教育体系令人扼腕叹息的缺憾。我们教授历史,却从未涉及资本主义的伟大进程,以及公司对于改变和提高我们生活水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们教授数学,却从未谈及如何利用简单的算数帮助我们了解上市公司,推测公司的经营将会成功还是失败,以及我们是否能从持有的股票中获利。”
反观我们的国家,我觉得也是相通的,我上学也没有接触到投资这一块,我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大学选相关专业的除外。
简单的数学、算术我都会,可是我一度觉得股票是虚无飘渺的,是不脚踏实地的,最好不要接触的。
“我们没有教授学生有关尽早开始储蓄才是致富的关键,运用这笔储蓄投资股票才是一个人在购房之外最棒的举措,并且越早开始储蓄和投资就越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未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彼得林奇金融理财的第一项原理就是:储蓄等于投资。把钱放进存钱罐或饼干盒里并不能算是一种投资,但只要你将钱存进银行,进而购买债券或公司股票 ,那你就是在投资。”
储蓄,刚毕业时没有,之后稍有储蓄时会存在银行里,只选择有活期或者定期。
大概08、09年过年的时候,有个本家的叔叔问我有没有炒股或者买基金,我说没有,现在回想,当时他也许觉得我有点奇怪吧,消息这么闭塞,我在郑州,他在焦作。
我一度是个相当内向的人,钱的方面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他们赚钱,存下微薄的钱,没有想过投资,钱生钱。
曾经,作为学生,我的目标是好好学习。作为上班族,我的目标是工资尽量多一点。
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死脑筋,只会专注一件事,目标单一。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些理财的公众号,才慢慢开始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更多的已存在很久但被自己忽略的事情。
如果N年前看了《富爸爸、穷爸爸》,也许就会坚定之前买房的决心,或者后来多入手一套房,现在房价已经飞速的涨了。
如果N年前关注有理财的意识,也许现在的本金,或者选择的路也会有所不同......,还好,现在也不算晚。
“彼得.林奇说:事实上,65岁开始投资也不算太晚。如今65岁的老人,很有可能再活25年,如果投资的话,财富能够继续增长,足以支付往后25年的生活开销。”
何况我离65岁还有那么久远......,也许你比我更年轻......
“在你只有15或20岁的时候,很难想象你变成65岁时的生活状况。但是,如果你坚持储蓄和投资,那么,你的钱将以对你有利的方式为你工作50年。如果你50年一直坚持储蓄和投资的话,投资复利的效果将令人惊叹,哪怕你每次储蓄投资的金额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