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第一次参加春游是在我四年级的时候,那时我刚转学到新的学校。
新学校的教学有它自己的法度安排,一切都规规矩矩,每年特定的一天是学校组织春游的日子。玩对于孩子是值得开心和兴奋的事。我不知道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
说幸运是因为,到新学校伊始就可以参加春游活动。听同班的老生说,照着学校的规矩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是不被允许参加春游的,理由是他们太小,体力不够。
弟就在二年级,因此他没有去春游的资格。他说这话时语气里透着骄傲,像是为自己不在禁令里而得意。
说不幸则是因为我们需要步行前去。春游的地点距离学校过于遥远,要走上两个多接近三个小时。年龄太小,体力不够停在半路就尴尬了。
没错,这个学校出游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早上八点集合完毕,背着前一天准备好的食物和水,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春游之旅。旅途的终点叫做山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沼泽草场。
每个班级排成两排,男生女生各一排,按着年级,班级的次序排列,整条队伍浩浩汤汤有条不紊的前进。
走的无聊的时候,就相互聊起天来,忍不住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这么远,难道没有车吗?同学说前些年,学校经费充足的时候,据说也租过几次车,后来经费不足,就改走路了,没赶上好时候呀。就这样学校经费不足了好多年。经费不足常有,走路就成了常有之事。
没有车,还有脚,然后我们就这样走过河岸,路过车站,跨过大桥,穿过苹果桃园,七折八绕终于在十一点左右走完了这两万五千里到达山后。一阵欢呼,仿佛得胜。我松了一口气,终于到了,我走了那么久的距离。
如果非要我说我擅长什么的话,我会说我擅长走路。我不是走的最好的,也不是走的最快的,却可以走的很久。当双腿已经疲软无力,我依然可以再向前挪几步,走路可以磨练心志。
表姐借住我家的时候,我听她说她同班的一个同学,每次放假要翻过好几座山才能到家。我的脑海里就开始浮想联翩,一个人背着大大的书包,艰难的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到了晚上支搭一个帐篷,点上一堆篝火,吃着随身携带的饼子,一个风餐露宿的旅人形象就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想象,现实情况自然不会是我想的那样,只是行走似乎是他们血液里的东西,近乎最原始的行路方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行。
回想起来,那几年我的确用自己的双脚走了好长好久的路,凡是学校外出的活动大抵都默契的以走路为主,去烈士陵园扫墓沿着起伏的公路走,去博物馆参观盘旋过山路走,迎接欢送支边的解放军步行而来,步行而归。
那些年就走呀走呀,从开始的不解,走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十来岁的孩子就这样走来又走去。似乎那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路程只是眨眼一瞬。脚疼只是一时之间,总会恢复如初,从来不担心不至似乎没有走不到的地方。
我想或许是哪两年多的行走经历,给我的双腿灌注了气力,在往后的日子让我能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的双脚。似乎只要它还踏在大地之上,我就没有到达不了的地方。
有时候也会因为路途遥远而心生绝望,以至于产生就此为止不如放弃的念头。但当我想起那些年行走的经历,就会觉得事情还没到最后,只要在坚持一下下,就能到达目的地。前路漫漫,路在脚下,只要我行走,一直走,不因为失望就停滞不前,那么远方终究会来到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