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文学之路(三)

来源:知库网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学习文学艺术不可能不接触学习理论和文学批评,不知道别人怎样学习文学,学习诗歌创作,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学批评专论文章都在阅读学习之列。

外国文学理论是从读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开始,陆续读了《西方文论》,黑格尔的《美学》,《别林斯基选集》一、二卷,《车儿雪夫斯基论文学》,《杜勃罗留波夫选集》,还有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和《古典文艺理论译丛》几集等,凡是能借阅达到的,再后来又买到新出版的美学家朱光潜所著《西方美学史》。可以看出这里不仅是文学理论,而且有许多属于美学方面的。美学理论,是艺术的哲学,许多美学专著都是出自哲学家之手,像德国的黑格尔,康德等都是著名的古典哲学家,其文章玄密,高深,难以读懂是可想而知的,现在想起来,文学是文学,美学是美学,是两类不同的学科,我在这方面即美学理论的阅读上下的功夫,除了增长点见识,实在是徒劳,不过也不能这样说,这方面的学习提高了我对文学艺术,诗的艺术的深层次的认识,提高我写作文学评论的水平,增强了审美观念。

和我国古典文学遗产一样,我国古代的古典文艺理论,美学理论遗产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古典的经典学说,儒家和道家的都有关于诗、文、艺、乐、画的论述。到魏晋南北朝,论诗,论画,论文都形成各家流派,更有专论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斌》等阅读学习后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到隋唐,宋,买到或借到的是《六一诗话》,《沧浪诗话》,《白雨斋词话》以及《惠风词话》,《随园诗话》,《人间词话》等等,还有历朝历代著名诗人关于诗的论说。正是有了我国诗歌艺术的百花齐放,才产生了我国古典诗歌理论的百家争鸣。不管是主张神韵说,格调说或是意境说,肌理说,还是以佛学说,以禅悟诗都从不同的角度一代一代地论述了古典诗歌艺术的特征,强调“诗言志”以兴为主,以抒情性,“神与物游”,“穷情写物”,“境生象外,味外之旨”。在诗的创作方法上就诗的写景,叙事,遣词,用句,构思章法,拟古等等各抒己见,具体地阐明古典诗歌艺术在虚实,奇正,浓淡,隐现,动静,难易,相对在诗中的转化。读古典诗歌惊于古典诗歌艺术的绚丽多彩,读古人的诗篇,诗话惊于古人论诗的精辟,透理,相互对照,更使我提高了对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认识,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正是在与诗歌理论的相辅相承中发展起来的。做为学习者,我以整体的角度来认识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及诗歌理论,对于不同的诗人的风格,理论流派一样看待,不分彼此,汲取众家之长。

后来又读到我国语言学家的《诗词格律》一书,学习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以及押韵知识,每逢触景生情,遇事,感悟也能凑几句。

学习诗歌创作最要紧的是向现代,当代诗人学习,这样可以更贴近现实,贴近时代,激发现实感,激发诗歌创作的热情。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最初使我对现代诗歌艺术发生兴趣的是当代诗人袁鹰的诗集《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时光老人的礼物》,袁鹰的诗第一次在我的心中展示出现代文学中诗歌艺术所表现的新天地。我认真地读了诗集中的每一首诗,第一次感到可以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抒发感情。所以,当我把这本诗集当作礼物赠给随父工作外迁的同学时,竟幼稚地在上面写下临别增言诗,而朋友回增我的也是一本当代诗人作品集《祖国颂》其中有贺敬之,严辰等现代诗人激情歌颂建国十周年的诗,进一步激发了我对现代诗歌艺术的兴趣,从那时起我在大量阅读小说的时候,开始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接触《诗刊》《人民文学》以及各省文艺期刊上的诗的作品。

在当代诗人中,我比较喜欢的诗人是艾青,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其中艾青因为其政治遭遇了57年以后就读不到他的诗。贺敬之和郭小川是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走出来的诗人,是当时中国诗坛上最为活跃的诗人,其新诗频频出现在报刊杂志上。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都是当代人们交口称赞的优秀诗作。他们的诗有各自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特色。而共同的特点是来源于当时火热的斗争生活,紧扣时代脉搏,抒发的是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澎湃着革命的激情,非常具有鼓舞力量。而他们的诗也注重诗歌艺术的构思,诗的形象,艺术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富于韵律节奏感,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也深深地吸引,感染着我,我把他二位做为学习现代诗歌创作的榜样。

艾青的诗不同于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艾青我觉得他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优秀的抒情诗人。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而且还有关于诗的论述,他的诗曾选入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本,《春姑娘》最早地把美好的春天刻即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艾青的诗的风格是无拘无束的,诗行的自由,排列,语言的自然流畅,意境的明朗开阔都能深深地吸引读者,读艾青的诗能感到一种心灵的奔放,感到诗歌创作就应该像鸟儿一样在广阔的天空自由飞翔。

“五四”时期的诗人我读闻一多,戴望舒,殷夫,冰心的诗。改革开放以后才读到徐志摩的诗,读这些诗人的作品,我的感觉就和读外国诗人的诗差不多,因为他们的诗有着很明显的外国抒情诗的艺术特色。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冰心的《春水,繁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已经很难找到文学作品读了,我是从朋友的书堆中翻到借阅的,一读便被那异样的形式和艺术风格所吸引。我还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短小简练,轻松,诗味隽永的诗歌作品。感情,女性般的柔和温顺,语言,女性般地轻柔,而富有哲理。为了能时时温习,体味学习,我抄录了其中的大部分,在以后的创作实践中,我以这种短小精悍的诗的形式写下了“思想随笔”等。

十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的政治特征,在我们那激情燃烧时代,五八年是大跃进的年月,激情燃烧到了顶点。随着工农业的大跃进还出现了万新民歌的热潮“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唱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这首民歌是那时新民歌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出新民歌的气势和特点。那时由郭沫若主编出版了新民歌集《红旗歌谣》,把新民歌的编写推向了高潮。当时,北京的姐姐给我寄了一本,出于对诗歌的兴趣,着实让我激动了一阵子。那时新民歌的编写也形成了政治任务,全民动手,人人提笔上阵,在工厂里甚至成了任务必须完成,当年幼稚的我就给工厂上班的哥哥编过,实际上连编写也谈不上,只是以《红旗歌谣》中的作品为蓝本依样画葫芦,用来交差。

那时提倡现代诗的写作要向新民歌学习,学什么呢?当时文艺界就此论述了好一阵子。我也读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但专家们的理论令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模糊地意识到,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诗歌,民歌是两种看似相似,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不论古代还是现代,诗歌就是诗歌,民歌就是民歌,谁也替代不了谁。但是,当时那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政治潮流作为一个业余诗歌创作者,顺其潮流,为政治宣传需要,不断地编出一些民歌,儿歌一类的东西,写在黑板上。

最终,我的诗歌创作也不知道向民歌学习了什么?

十二

在那个时候,文艺与政治,政治与文学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政治统帅文学,文学为政治服务,位置是必须摆正的。学习从事文学创作,置政治于不顾想,“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不可能的,就会受到当头棒喝,“同志,你走错了路”。那时候,突出政治就是突出毛泽东思想,做为一个文学青年就是要把突出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头等大事,具体地说突出毛泽东文艺思想,就是认真,深入地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遵循毛泽东所指引的方向,不折不扣,老老实实地投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在那唯一的创作的源泉中从事诗歌创作。

我是一个天性诚实的人,那时候我觉得学习诗歌创作是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的,也许同龄人有吧,我不知道,反正我是老老实实地,按《讲话》所指引的方向,一开始就沉到社会的底层,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投入到当时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工作,学习,实践诗歌的创作。这可以从我写的十四行诗《<在讲话>的指引下》(只是选了小部分)可以看到,我确实是圣徒般地将《讲话》奉为圣经的,始终用《讲话》去指导着自己诗歌创作的学习和实践,未敢逾越一步。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和我同龄,同辈的走过那个时代的从事诗歌创作的人,怎么去认识那个时代,认识毛泽东文艺思想所指引的方向和道路。我自己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一个诗歌创造者,而且形成了正统的,现实的难以改变的诗歌艺术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及自己的诗个风格和特色。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固化”,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文学解除禁锢以后的时代里,诗的创作不能变革的原因。最终我在这条创作道路上没有取得成功,始终也没有改变自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最后,甚至有被新时期文学潮流遗弃的感觉。但是对那时候遵循《讲话》在学习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所付出的时光和精力至今无悔!

十三

正是遵循《讲话》所指引的方向,我从初中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就走进普通劳动者的行列。先在铁路工务段养路工区,我生活,工作了五年。铁路工人是一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队伍,工作是半军事化的,繁重而辛苦。一年四季工作在野外线路上,风餐露宿,出的是大力,流的是大汗,暑热严寒,日晒雨淋。安全责任重大,工作严谨,纪律严明。政治学习抓的很紧,确实是年轻人锤炼的好地方,我一生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可以说都是在这里奠定的基础,只要吃了铁路养路上的苦,还有什么苦不能吃呢?这是我多年以后体会到的。

在铁路工务段养路工区的五年,也正是我狂热地热爱诗歌艺术的时候,在工作需要常驻线路旁农村的日子里,在中午野外午休的时间里,都是我如饥似渴读书的时候。许多外国名著,诗歌作品,理论文章都是那时候读过的。也正是在铁路线上繁重的工作中我写出自己最初的诗篇《当列车在眼前闪过》朗诵诗《我们战斗在钢铁运输线的前沿》,以及自认为最成功的<别叫,蝈蝈儿,别叫》和《巡道工之夜》,遗憾的是这些诗都没有发表的机会。

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里,不论我在那个工作单位,对宣传工作都抓的很紧。由于我有点文化,又喜欢写作,在领导眼中是有文化的人,所以都能得到领导的重视,被视为文艺宣传的活跃分子,选定为文艺宣传队队员,负责黑板报宣传,编写文艺演出节目,也就是快板一类的,正经难登诗歌艺术的大雅之堂,但又怎么说不是一种锻炼呢?古典诗歌形式和民歌的手法在政治宣传中得到运用,至于在那非常疯狂,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这种宣传形式成了参与革命大批判的武器,现在想起来,这些东西的创作实在叫我尴尬,只好叫这一批分行排列的文字东西不见天日为好。可是在那个时代,这是我投入火热的斗争生活的产物,错了吗?

十四

历史是不会停滞不前的,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时代总是要变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时代变迁的春雷震响,而对时代变迁最敏感的人是从事诗歌创造者。就是我这个诗歌创作的无名小卒最早写出了十四行诗《七九年元旦》,《新年致友人》对新时代的来临发出呼声,在那个文艺界称为“伤痕文学”的时期,我写作了长篇叙事诗《罗泳和米丽兰》,《邻居》但是这些东西,在投出去时,仍然如石沉大海。

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当新的时代来临的时候,我已能熟练地运用诗歌形式进行创作和写作文学短评,文学评论文章,并积极寻找机会参与时代变迁文学界发生的变化,那时候,我的诗歌创作是逐渐成熟,我甚至把自己多年来的学习所得写成了一本书《学诗之路》,是自己学习诗歌艺术和从事诗歌创作实践的总结。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我仍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我没有在时代变革前麻木,没有沉默,我从一个普通工人的角度去迎接改革开放的启动,写作了《春夜不眠人》这首诗已经透露企业强烈要求改革的信息,在当时的一些文艺刊物上这样诗还不多见了。然而,我又错了,当时刚恢复的中国诗坛看重的根本不是来自现实生活的诗,而是一种称作“朦胧”的诗

当时各省的文学期刊以及北京的《人民文学》,《诗刊》等杂志都恢复,“朦胧诗”和“伤痕小说”是当时文学界崛起的新潮,我也是最早接触到伤痕文学小说和“朦胧派”的诗,其代表诗人是:北岛,舒婷和顾城,读到他们的诗,使我深感惊异,使我感到迷茫。我惊异的是这些好像是和我从同一时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写出这样的诗呢?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我感到迷茫的是和这些诗比较,我所写的诗大不合时潮了,在艺术表现上是那样的苍白,多年来,学习诗歌创作形成的表现手法和特点看来是失败了。我真得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朦胧”不来,当时在我的身边有一位年轻的朋友,也喜欢写诗,据我了解他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读过多少书,可就是能写出一些有朦胧色彩的小诗,这引起我的反省,当初喜欢文学,我是否选错了方向。创作“朦胧派”的诗,似乎不符合我的坦白直爽的性格,等等,我想的很多,也感到懊伤,就从那时起我开始放弃在诗歌创作上的努力,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个新的事业方面,写作的功底在那里同样得到发挥。但是,在以后的岁月里我没有丢掉的是文学的情结,喜欢读小说,喜欢听朗诵,喜欢看电视剧,直到老年。又转到中国诗文化的学习,写作中。

十五,结束语

俱往矣!那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时代,那是我追求诗歌艺术创作的历程。是的,在诗歌艺术的田园里,虽然我在辛勤耕耘着,但最终有收获的果实。今天想起来,并把它披露于世人,我无意埋怨那个时代,也无意追悔自己在青春岁月里所耗费的精力和宝贵时光。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没有甘居平庸,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青春,为了自己选择的美好意愿,努力了,奋斗了,尽心尽力了,值,这就够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