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和人类认识水平有限,天人观仅在浅层次上追求人和自然统一和谐,虽然也有“利而用之”的想法,更多的还是对自然充满顺应、敬畏感。但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它提倡人与天共存,这种“合一”不是简单、被动的同一,而是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合于天,在对立统一中融入宇宙发展的过程,与自然万物的秩序保持动态和谐,不把人类自身看成万物的主宰而凌驾于自然之上。当然,中国古代还有其它一些天人观,比如《易传》的天人协调、与天地合德。
法家韩非子认为,“万事万物有秩序,应随顺万物固有的规律,回归其应然状态”。总体上,我国古代天人观缺乏主客二分的理性和实践能动性,是朦胧朴素、直觉性的,不免有些片面。在这种对自然顺应、敬畏的天人观下,并不是没有环境问题,比如最突出的人地矛盾、大肆开垦导致的生态破坏、古代末期生态退化等,但是相比于后期工业文明社会,农业文明社会对自然的干预、利用、破坏都是有限的。
杨钧淇:不同阶段的天人观体现了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北京易顺堂堂主杨钧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