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来源:知库网

美国大选期间,曾看到一篇文章,一位美国共和党人,抱怨共和党内部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个词的滥用。

在共和党内部,“保守主义”代表着对共和党的政治理想的坚守,而“自由主义”则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词,是贴给异端的标签。但情况在民主党这边却恰恰相反,民主党欣然接受“自由主义”这个标签,处处标榜“进步”,以此为荣。

这两个词的滥用不止乱贴标签而已,还带来严重的理解障碍。作者举了个例子,在美国的语境中,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往往对应的是财政上的保守主义,而经济上的保守主义则恰恰对应的是财政上的自由主义。

因为,在美国的政治传统中,保守主义往往意味着对“公民自由”和“民主政治”坚守、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维护,以及对政府干预的排斥。或者换句话来说,保守主义者主张的是“少征税”、“低关税”、“少赤字”,“小政府”以及更少的宏观调控,而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则正好相反。

其实,类似的名词争执在中国也不是没有。

几年前,一位朋友要讨论宪政问题,一开始,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现代国家搞宪政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但我怕自己搞错了,特意看了一些文章,发现这讨论的哪里是宪政,明明就是意识形态的争执嘛。

反对宪政的一边认为“宪政”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和西方国体不同,政体不同,当然不能用,他们指责那些所谓的“宪政派”居心叵测。而主张宪政的一边则认为,宪政就是以民主政治为内容的宪法实施,我们早就在这条路上了,只是需要走得更坚定,更彻底。

你看,两边争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难怪吵得不可开交,旷日持久。

事实上,这种争论在中国也不是头一次了。

“人权”刚在西方大热的时候,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人权”,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用,用了就是政治不正确。这种观点甚至写进了法学教材。可是,几年下来,争来争去,争到最后,“人权”最终写进了宪法,从此“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了政治正确。

所以,不难预测,现在仍在继续的关于宪政的争论,最终也会以这种形式收场。

其实,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自由”或“保守”,“人权”或“宪政”,这些词语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大家连基本的定义都达不成一致,索性丢在一边也无妨。对多征税还是少征税有分歧,我们就来谈征税多少的问题;对政府应不应该插手市场有争议,我们就来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与其花精力在概念的定义上,倒不如多花些功夫研究眼下要解决的问题。事实上,这也就是近一个世纪以前,胡适先生所讲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要做到还真不容易。因为贴标签总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问题搞清楚往往没那么简单。人嘛,总是怎么省事怎么来,这种习惯深深扎根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就拿前面的例子来说吧,多征税还是少征税,往往牵涉多方利益,如何权衡取舍,需要仔细打算;可是如果只是喊个口号,那是很容易的。政府和市场的问题困扰着经济学家们近百年,时至今日也未见得有谁能够拿出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选边站队,一拍脑门就可以搞定。

追求简单和高效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有些事情,如果简单不了,还是强求不得。若真是想解决问题,有什么话,可以坐下来慢慢说。先听清楚对方说的,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回应,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吵架甚至打倒对方,没有一点用处。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如果本来是来吵架和打倒对方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