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压襟十八子

来源:知库网

今年三八节,我和单位姐妹们一起参加了一个珠串手做活动。

手做地点是一个寺庙,一大早我们就邀约出发,寺庙在一个很繁华的地段,一面红墙绕过,就是香烟缭绕的寺庙大门。平生还是第一次这么早逛寺庙,城里的寺庙多了一些红尘烟火的气息,而少了一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尽管很早,已经有稀稀疏疏的香客在焚香跪拜。

活动还在准备中,我们正好出去逛逛。我听到有诵经的声音,寻声找去,殿里有一些僧人和一些便服的居士排着队,十指合掌在早课。下得殿来,廊桥旁淡粉色的山茶花华丽丽的开了,百媚千娇,香气袭人,令人怦然心动。

盛开的茶花

手做课终于开始了,老师请大家随意入座,每个人面前摆放一个深红色的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制作珠串的材料:颜色、大小不一的珠子,而且几乎每个人面前的珠子颜色和材质搭配都不一样,老师说,因为座位是自己选的,所以,不管里面的搭配如何,都是和自己有缘份的。

我好奇而期待的打开自己的布包,我的是白色、墨绿色和一些黄色的珠子,主珠是白色的,隔珠是墨绿色的。第一眼看到自己的珠子颜色,我颇有点失望,看看旁边姐妹的珠子颜色,觉得她们的多美啊,亮晶晶的琉璃,而我的是不透明的石英,而且颜色也太低调了,一点不让人亮眼睛。

老师简要介绍了压襟十八子的文华背景,压襟儿顾名思义就是挂在衣服上用来压住衣襟的,据说压襟儿在唐代就已出现,而在明清两代最为流行,现在已慢慢演变为一种古典饰物,有东方胸针的美喻。

简短的课前介绍完毕,大家就在老师的一声令下开始动手。我想,不就是用线穿一些珠子嘛,太简单的事情,可能最多一个小时就能搞定完成,环顾四周,姐妹们跃跃欲试,胸有成竹,看得出来,大家都信心满满。

这边厢我还没想完,就碰到第一个难关:软软的线如何快捷的穿过珠子的小孔?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是:用打火机点燃线头,然后吹灭火头,迅速用手指搓拉烧黑的部分,线头就变得细而硬了。

老师给我们示范了一遍,看起来并不难,我用打火机点燃线头,第一次吹早了,烧黑的线头不够长,搓的线头不够细,第二次倒是烧得比较长,可当我用手去搓线头时,因为烧焦的部分较长,把我的手结实的烫了一回,这样一来二去,总是搓不出合适的线头,手指已烫得麻木了,珠子一颗没穿上,串珠子的线倒是先烧掉一大半。

在老师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把线头搓好,磕磕碰碰的把主珠穿完,此时,我才发现自己早已满头大汗,没了先前的笃定。我忍不住问老师,我是不是太笨了,老师大声的说,每个人都不笨,只是缺乏练习,隔行如隔山,如果她去做我们的工作,也会是手忙脚乱的。谢谢老师对我们的鼓励,正是人与人之间无私的慰勉,使我们有勇气面对挫折,砥砺前行。

珠串中有的地方需要固定,是通过打结来实现的,当然不是我们说的死疙瘩,而是有美感的结。今天老师教我们打的结名叫蛇结(估计是最简单的一种),老师反复示范和讲解,说得唾沫横飞,口干舌燥,我们就是顽强的没学会。

后来老师手把手的给我讲明白了,我兴奋的编了一截给老师检查,老师说:方法是没错,但为什么看上去有点别扭,看来回家我还得捋捋。

看起来简单的珠串,我们整整制作了半天,等到终于完成,我已大汗淋漓,绝不亚于参加了一场重要的考试。

也许,这场活动于我确是人生中很有意义的一次考试,让我有机会从更多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现状:

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新鲜事物。在自己的行业中工作20多年,常年不变的工作让自己麻木机械,时间越久,越依赖现状,人生停止了成长,就连面对一个很小的新鲜事物——手做,都显得狼狈不堪,极其不适应。

没有学会享受学习的乐趣。其实手工应该是一项很有趣的活动,一切都是美好的,美好的同伴,美好的物件,美好的环境,学习的内容也很雅致温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可全程我都在紧张中渡过的,完全没有去体会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愉悦。

无法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确实,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人,往往都是这种情形:对于自己优势的部分容易趾高气扬、自命不凡,而对于自己未涉足的方面,又畏手畏脚,妄自菲薄,而优秀的人都能做到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成功和挫折,既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也不会为暂时的失败而自轻自贱,不被一时的成败所左右,契而不舍,勇往直前!

我想,这次考试我虽不尽人意,但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一到家,我就开始满屋找细绳,儿子问我找什么,我说找编结的绳子,看我急迫的样子,儿子若有所思的说:早知道三八节扯两根绳子送给你嘛,便宜又方便,说完吃吃的笑,我才知道儿子偷偷给我准备了三八节礼物:粉色的网球,哇,想想都很美!

当再次欣赏我的压襟子时,神奇的事发生了,我发现这些颜色已经变成我的最爱,而且在我手里闪闪发光:石英白配上墨绿琉璃:清新、淡雅,如空谷幽兰,我想,这些珠子本身都是美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将自己的爱传导给了它,而珠子也将它的温暖反馈给了我,启发我更深切的体悟世间事物的美,而一个人感受美的能力越强,这世界在他眼中就越美好。

2019年3月16日写于成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