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在内地这个人口过亿的农业大省。高考那年,我省的考生人数占了当年全国高考人数的接近十分之一。但是在省内,竟然没有一所985重点高校。
由于教育资源和考生数量的极不匹配,当地考生只能挤破头往外考。
我就读的高中是省会城市的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一直稳居当地Top3。这所学校进入重点高校以及一本录取线的人数比例,也是省内Top3。
我所在的重点中学重点班,同学们平常一样都是谦虚上进,朴素低调。
只是后来当地官场的巨大变动,才被动知道,班里的同学出身,大多非富即贵。而像我这样普通工薪阶层出身的,却比较少。
经过多年的接触,我个人并不觉得出身富贵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就必定纨绔。反而感觉他们眼界更开阔,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更好。
同学A
市委书记之子。每天都是住学校吃食堂,衣服一直穿得不能再低调。唯一向我们吹牛炫耀过的,就是他家有金庸全集和古龙全套。他各科成绩优秀,一直稳居年级前十,但语文尤其作文超好。
高中的文言文我们都看不懂,死记硬背很痛苦,但是他自己都能写文言文文章,被语文老师啧啧称道。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估计也是从小家庭熏陶,很多古典名著,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他都能被上来。
高三下学期,他就被确定保送清华。但是他自己又主动参加高考,他的高考成绩几乎是满分,语文单科全省状元,通过实力证明,自己不是拼爹挣得的保送名额。
不过事后我们都和他开玩笑,有保送还高考,分数这么高,明显给参加考试的人压力。他的高考成绩,还是会挤掉一堆人上不了理想学校。
同学B
他本来成绩一直平平,但是高二那年,他的局长父亲不知道什么原因落马,有段时间他甚至无家可归,没人收留。
高三那年,他母亲又因病去世。自己寄人篱下,无依无靠。
遇到大挫折和痛苦,有的人会选择自暴自弃,而有的人会因此发奋努力。
他高三一年内几乎没和其他人说话,但是成绩一路飙升,最终以高分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学美国,远走他乡。
虽然这个过程比较心酸,但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终于有所回报。
同学C
当地外语学院校长之女,也是我们班里唯一一个在高中三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女生。
当年全校有两个保送清华的名额,一个给了刚才的书记之子,另外一个就是给她。按成绩,她被保送清华是当之无愧,众望所归。
很多板上钉钉的事情,也会存在变数。她的名额在高考前一个月,被其他人硬生生给挤掉了。为什么被挤掉,原因也不必多说,要找理由,怎样都会有理由。
在类似高考这种人生的关键时刻,能争取到保送名额,成绩好是一方面,家庭背景是否强大,还是有关键作用。
事已至此,她只能利用这最后一个月,收拾心情,重整旗鼓,再次加入高考大军。
考试结束后,我们高中物理老师非常同情她,一直鼓励她要报清华。最终她高考成绩远远超过清华的录取分数线,通过自己的实力,不用保送也照样能上清华。
最后
现在好的资源稀缺, 优势资源向少数群体倾斜,据报道,比如清华等一类学府,录取偏远农村学生的数量逐年降低。既所谓寒门难出贵子。官二代富二代,如果父母的教育的好,他们从小接触好的资源,综合素质都不差,也不一定都纨绔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