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尚书·尧典》

来源:知库网

《尚书·尧典》


 【原文】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日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吁!嚣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像恭滔天。」

通译

  尧帝说:“善治四时之职的是谁啊?我要提升任用他。”

  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帝说:“唉!他说话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

  尧帝说:“善于处理我们政务的是谁呢?”

  驩兜说:“啊!共工防救水灾已具有成效啊。”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弥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吗?”

  人们都说:“啊!鲧吧。”

  尧帝说:“唉!他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

  四方诸侯之长说:“起用吧!试试可以,就用他。”

  尧帝说:“去吧,鲧!要谨慎啊!”过了九年,成效不好。

  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我在位七十年,你们能用我之命,升任我的帝位吧!”

  四方诸侯之长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升任帝位。”

  尧帝说:“可以明察贵戚,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人。”

  众人提议说:“在下面有一个穷困的人,名叫虞舜。”

  尧帝说:“是的,我也听说过,这个人怎么样呢?”

  尧帝说:“我试试吧!把我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观察舜的德行。”于是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水湾,嫁给虞舜。

  尧帝说:“敬慎地处理政务吧!”

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同你谋划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论,你提的建议一定可以成功,已经三年了,你登上帝位吧!”舜要让给有德的人,不肯继承。


【解读】


《尚书》首篇就论述禅让制的起源,是不是历史真实事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后人为了彰显文明的起源,编写美好的故事也代表后人追求美好的社会生活。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尧帝时,社会处于原始共产主义,即便没有深奥的理论,也有了朴素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作为部落的最高领抽,首先想到的是为大家服务。细读文章,似乎是后人根据当时社会混乱景象,希望能够有民主的社会呈现而形成的观点,这一点也不得而知。

人是万物之灵,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疆域已经相当辽阔,到南方已经到了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如此广阔地域是如何形成的,文章没有交代,至少那时候有特别的方式让整个华夏有如此的社会秩序和管理水平。最令人惊叹的是那时候已经说到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而且四年润一天,又清晰地表达了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实在令后人大为惊讶。从文章的表述中可以看到,我们华夏历法早在五千年时已经成型,这到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还是有其他文明的传承不得而知。

文章描述的文字和语法,至今读起来如同白话,说明那时候的文字和语法已经相当成熟,比先秦时代的文章读起来更加简明,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些文章的成型到底是后人改写的,还是原本传承下来的,真的需要考古学家进一步论证。不过我们从读这样的文章中,了解文明的起源也大有裨益。我们不去考究真假,就当伦理学的追随,让自己明白我们都是有传承的人。

也许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但至少让我们明白,我们不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也很难说清楚是从猴子变来的。读这篇文章,隐隐约约让我们明白人类真的是从很神秘的地方来到这个星球,也许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的先民们真的知道。但愿有机会获得真实的答案,希望有此机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