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会
之所以想起再读《茶花女》,是因为刚巧听了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由此来了兴致,便一发不可收拾,看了电影,买了威尔第完整版的歌剧来听,然后又看完了这本书。真是一个可怜的美人儿,这既是在形容小说的原型“玛丽.杜普莱斯”,也是在形容小说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我心疼她,也想歌颂她,“清醒着犯傻”不正是每一个恋爱中的女人的样子吗?而且正因为她是个“妓女”,人浮于世,她太明白巴黎上流社会中的“情色纵横”,所以“只谈情,不谈爱”,但阿尔芒的出现,让她毅然选择‘飞蛾扑火’”,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她,想了好久,大概可以说成是“出淤泥而不染”吧,毕竟这个“女孩儿”,在爱情面前是真的那么的单纯,且在这个污浊的世界里仅仅活了23个年头。
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订购“文学名著”系列丛书,精装的,就是好多本那种,《茶花女》就是其中一本,多年来翻了很多次,却都没有看完,当然没看完的原因,除了当时自己文学素养不高,对外国名著欣赏不来,也是多少有点觉得“这书不太正经”,对“妓女的爱情故事”也不太感兴趣,现在想想,是自己“狭隘”了,也很遗憾没有早些时候拜读完,不过想想也许那时候读完了,也未必能够理解。姑且把这当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既是初见,也是重逢”!
《茶花女》1848年,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在巴黎出版,1852年,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被搬上了舞台,1936年,电影《茶花女》上映。
“茶花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全世界人的眼中,喜欢的、不喜欢的,她都与她的阿尔芒,她的爱情,一起活在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部小说整个故事结构是:玛格丽特死后,阿尔芒深情回忆,并娓娓道来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后由第三人所录。然而这一切发生的同时,小仲马在想什么呢?他既是小说的男主人公阿尔芒,又是那个旁观者倾听着自己的诉说,但这也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真实的故事。
玛丽.杜普莱斯与小仲马是一见倾心,但后来由于玛丽生活得奢华逸乐,嗜酒无度,后又染上了毒瘾、并在赌场大把地输钱,在交际上养成的那些坏习惯都难以改掉,这一切都促使小仲马与玛丽分手,离开之后,小仲马跟随父亲去了北非,在阿尔及利亚呆了一年多,就当他再次回到巴黎的时候,玛丽却已经离世一星期。也许是因为悔恨,也许是因为愧疚,他没有想到那会是一场诀别,终不得再见,所以在他的小说中,玛丽是那么美好,天资聪慧、艳压全芳、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出身平凡,但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学识渊博,涉猎之广,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社交场合中始终表现得得体大方,虽然是妓女,却没有丝毫的庸俗和浮夸,就连玛丽同时有很多个情人供养她,都显得那么合理,并且又那么高尚!在小说里,被小仲马称之为“伟大的牺牲”。
现实中的玛丽和小说中的玛格丽特还是有些区别的,小说中玛格丽特虽骄奢淫逸、嗜酒成性,却心甘情愿为阿尔芒放弃一切,愿意重新开始;玛格丽特也没有染上毒瘾,赌博的也不是她,而是阿尔芒;小说里,公爵是真的像爱女儿一样的爱玛格丽特,现实中却仅仅是打着女儿名义的幌子,实则是情人关系;小说中,玛格丽特在与阿尔芒分手之后,伤心欲绝,病情越发严重,却不曾再接受任何情人的施舍,也拒绝再与任何情人交往,玛格丽特真的为他改变了,她说“到死都不想在回到之前那种生活了”,她真的做到了,而不是现实中的玛丽,与伯爵在伦敦登记结婚;
小说里,小仲马似乎表现了所有的美好,不管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自己心中所想并一直期待的,不管怎样,在他笔下,她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就是真真正正的爱情,无关乎“世俗的眼光”,就是正常的男女之情,同样拥有一切爱情的美好,通过他细致入微的回忆每一个浪漫、感人的瞬间,在读者心中,“‘茶花女”是他的梦,他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小说里的玛丽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以日记的形式向阿尔芒告白,她了了心愿,却也留给阿尔芒的无尽的悲伤,他自己的心里话、不管是情话还是忏悔,更与何人说。这场爱恋中,他们两个都是个可怜之人。
玛丽被葬在了蒙马特公墓,玛格丽特也葬在了蒙马特公墓,小说里,阿尔芒不愿意承认斯人已去,不惜为她迁墓,只为再见佳人一面,我想这大概也是小仲马心中想做的吧,因为小仲马死后也葬在了蒙马特公墓,就在离玛丽不远的地方。“玛丽”和“玛格丽特”,小仲马是真的爱了一生一世,他不曾见到玛丽的最后一面,这似乎成了小仲马一生的遗憾,可能世人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若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至少也应该有机会面对面地相约来世。在威尔第的歌剧和后来改编的电影中,都成全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同时也成全了小仲马和玛丽,临死前她们亲吻、拥抱,互诉衷肠,终于解开了心结,玛格丽特也最终死在了阿尔芒的怀里。这个结局,小仲马也多少可以获得些许安慰吧!
电影版《茶花女》这个故事中,除了玛格丽特和阿尔芒,我认为还有一个人举足轻重,那就是“普丽当丝”,充当着玛格丽特的好友兼邻居,实则她们俩更像是寄生关系,普丽当丝蹭着玛格丽特的马车、包厢、饭局,她向玛格丽特借衣物、借钱,当然都是有借无还,可以说玛格丽特支撑着她的大部分生活,然而玛格丽特也需要她,需要她帮着处理一些事物,偶尔也需要她的陪伴和掩护;在她与阿尔芒的交往中,普丽当丝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她总是在一些关键时候道出“爱情中的人暂时忘记的现实”,这让小说表现得不仅仅是一个贵族与一个妓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也表明了当时巴黎上流社会的某种社会现象,有了这层关系的介入,让整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痴情郎的告白和送往天堂的情书,更赋予了一些值得让人思考的东西。
让我印象最深的两次普丽当丝与阿尔芒的谈话,一次是阿尔芒与玛格丽特在一起的第二天,阿尔芒醋意大发的时候,普丽当丝对阿尔芒说的一番话,另外一次是,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去乡下过生活,玛格丽特决心与阿尔芒重新开始,拖普丽当丝变卖自己的家当,阿尔芒发现后找到普丽当丝,之后的一段对话;这里我不想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听一听,不一样的感觉,那种情绪的感染,很有助于你理解这部作品,以及这段凄美的爱情。
歌剧《茶花女》第一幕:茶花女家中,举行庆祝自己康复的宴会,阿尔芒出席,戏中阿尔芒即兴创作了一首《饮酒歌》,歌颂欢乐、也歌颂爱情;接下来,玛格丽特感到身体不适,进内堂休息,阿尔芒真切的关怀和告白,让虚弱的玛格丽特联想起自己生病期间阿尔芒每日的探望,深深地感受到被关怀的幸福,他发现了阿尔芒的与众不同,正如小说里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说的话“您是为了我,而不是为了您自己才爱我的;而别人,从来都是为了他们自己而爱我!”茶花女第一次体会到的爱情的味道,随后她唱起了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情绪激昂,唱出了欢喜,属于女高音。
第二幕: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郊外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为了维持两人在郊外的开销,,玛格丽特私下变卖了不少家当,阿尔芒知道后感到深深地羞耻,并要去巴黎赎回玛格丽特的所有财物,这时候他唱了一首咏叹调《沸腾激动的心灵》,歌词大意我很喜欢“已经有三个月了,玛格丽特为了爱我,断然抛弃了富裕美好的生活、宴会以及寻欢作乐,为了我忘记了一切,她为我翻开新生活,使我获得了爱情的欢乐和喜悦,沸腾激动的心灵,青春的火焰燃烧着感情,在她爱情的微笑中,获得了安宁和平静,我就把这个世界的一切全都遗忘”
第三幕:阿尔芒的父亲来到郊外,见到玛格丽特,并恳求她离开他的儿子,两人唱了一段二重唱《上帝赐我一位如天使般的女孩》,能够听出茶花女此时心里撕心裂肺的疼痛,这是要她放弃自己过去从没有过的爱情,放弃自己的幸福而去成全别人。
第四幕:玛格丽特应阿尔芒父亲的请求离开了阿尔芒,场景是一个化装舞会,阿尔芒在嫉妒和委屈的驱使下,羞辱这个抛弃他的妓女,玛格丽特默默地承受着来自她心爱的男人所带来的的伤害,就在她在也无法承受这种压力的时候,心痛的她在友人的搀扶下离开了。
最后一幕:也就是整部剧的最动人的一部分,茶花女巴黎寓所的卧房,茶花女一病不起,并且深知所剩无多,茶花女唱起《再见往昔美丽的梦》,凄婉悲凉,充满了对爱情微弱的呼唤和告别,她唱出了心里的委屈和悲伤,她将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但在内心深处却又对那曾经的幸福深深的眷恋和不舍。最后阿尔芒赶到,两人拥抱,误会已解,从此不再有记恨和埋怨,两人唱起了《告别巴黎》,歌词大意是“让我们离开这个万恶的世界,这里充满了痛苦和悲哀,我们要走向那遥远的地方,快乐和幸福就要回来,命运在那里向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忘怀那痛苦和悲哀。”一代佳人玛格丽特香消玉殒!
看了歌剧,是不是整个故事脉络和感情基调更加清晰,也对悲欢离合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很值得回味的作品,不愧被誉为“最美歌剧”。
听了歌剧,看了电影,又看了书,突然觉得“只有了解和熟知,才能发现并铭记其中的美”,真心推荐大家看一看《茶花女》这部小说,也许每一个年龄会有每一个年龄的感受,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感受,请珍视,多年以后,或许能够慰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