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老师要求对比余华《活着》和张艺谋改编电影《活着》的差异,我暂时不会看这本书和电影的。书是用kindle看的,一气呵成,看完之后胸口像闷着一口气,舒不出来,只想到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福贵年老时候对老牛的自言自语,人懂牛情牛懂人情,在故事刚开头还没觉察出什么端倪,当故事看完,每一个人名,都沉甸甸地在心中搁着,福贵身边每一个人的离逝,仿佛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突变。张艺谋的时间顺序处理更突出的表现这一点。我还是喜欢小说里背景的渲染,在土地上的劳作更能体现福贵在一次次艰难中磨砺出对生活的坚韧。
龙二替福贵死了,春生和福贵在战场相依为命,春生当了县长却害死了福贵的儿子有庆。有庆死的那一段,看的心里难受得不行,懂事又伶俐的孩子,抽血抽干居然死了,居然就这么死了,毫无征兆地死了。凤霞生孩子血崩而死,家珍软骨病加凤霞逝世的打击也死了,万二喜在工地干活被石板压死,苦根病死。福贵一个人送走了身边的所有亲人,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在余华的书里,福贵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脑子清晰,达观洒脱,絮絮叨叨的感觉让人觉得往事如烟又如昨,沉重又飘渺。
文革时春生想自杀,找福贵,家珍终于愿意面对春生,她说春生还欠他家一条命,要好好活着。后来春生还是自杀了,福贵说的好,【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就怎么也活不了】
福贵败家之后一直在受苦,无论多苦难,还是活着。可是眼看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每一个墓碑都是一段沉重的往事。余华的这部作品结合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起的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每一步的发展都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余华冷冷的笔调却更显得沉重。
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