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仪器需正视自身差距,寻求创新发展
我国的仪器仪表行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是必然的,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如今除了质谱和石墨炉技术与国际水平有明显差距外,其他仪器基本上已经与国际水平比肩,至少能够满足基本的检测需求。但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对整体国产仪器的认可度并没有提高,这也让我们不能忽视国产仪器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与国外仪器存在的差距。
①在技术上,现在国内中低档产品大部分可替代进口产品,但大部分高档产品在无故障运行的情况下,运行时间平均较国外产品相比,约相差1-2个数量级。
②在测量精度上,部分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约相差一个数量级。因为国产仪器对基础技术和制造工艺关注度不高,一些影响可靠性的关键技术没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了产品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③在功能上,目前国外智能化程度较高,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数字处理,更好地排除了外部干扰对信息的影响,提高了产品的耐环境性和测量的真实性,而国产仪器的智能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④据相关资料了解,国外产品的更新周期大约在2-3年,新技术的储备往往可以提前到10年左右,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更新,靠引进国外技术来完成。在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原创性较弱,同时技术成果转化度不高。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国产仪器行业出路在何方?
关于国产仪器,用户碰到的主要问题是其综合性能指标普遍弱于进口仪器,可靠性、稳定性差,很多情况下被归咎为创新不足。中国仪器行业良莠不齐,整体质量体系不完善,这种现状对整个行业的形象、品牌必然造成损害,来自市场的质疑还需要企业通过市场来解决。
质检部门对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准确度要求很高,国家、省、市(地级)实验室均不太可能采购国产仪器,仅限于县级单位采购、使用。国产仪器要进入国家、省、市(地级)实验室,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国家对分析仪器行业的投入是促进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在借鉴、跟进国外技术,研究生产替代产品的同时,国家更应该鼓励原理创新,加大对生物传感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只有这样的原始创新才能让我们最终摆脱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安全。
对于科学仪器技术的研究和各种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研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相应的基础研究也有所加强。一些高校开始恢复或者设立仪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甚至开办科学仪器学院;科学院和高校都有越来越多的课题组转向科学仪器相关的基础和技术研究并注意加强与企业的结合,这些努力的结果是逐渐出现了一些越来越有价值的科学仪器和技术研究成果。
未来中国仪器行业发展规划必须瞄准高端产品,不能再在低端进行恶性竞争,这样只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近年来上市的分析仪器企业增多了,有的企业还走出国门,收购国外的高技术企业;有的正准备将研发中心建到欧洲;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的应用研究,建立了应用实验室,让产品更适合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