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珠峰计划(1)

来源:知库网

        高考结束已经有些时日,分数公布、报考也已经落下了帷幕,不用多少日子,录取通知书就能送到学生们的手中,许多人将要在度过长长的假期之后,走进大学校门,学习可能会影响自己一生的东西。记得当年,自己也认为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满怀着希望进入大学,可是四年下来,不管老师们如何,自己首先是没有沉下心来,好好去学,结果只能是学无所成了。

        其实,学无所成已然不是个体案例,而是群体事件了,也难怪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问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同时,钱老指出: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回应,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以“珠峰计划”为代号流传。这个代号比较高调,但教育部并未大张旗鼓地宣扬,并希望各校不宣传,不张扬,埋头苦干。

        学习知识、研究问题,本来就不是宣传和张扬能做好的,最大的要求就是埋头苦干,深入钻研。知识有宽度更有深度,要有所成就,就必然需要有足够的深度,并以适宜的宽度相辅助;问题有简单有复杂,要达成目标,就必然是要全面而复杂的审视,最终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

        将要进入大学的,就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一些事物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去学习、去分析,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加自己的情趣。已经从高校出来的,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而只是个开始,工作生活中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一个又一个,有时候会让人应接不暇,那么之前所学的知识,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像个没有读书的文盲一样,因为此时需要的不是以往的知识,而是需要马上去学习、去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快速学习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高校是有形的的大学,社会是无形的大学,林林总总,包罗万象,需要学的实在太多,而自己的工作就像是一个分支学科。在生活中了解知识的广度之后,就应该在工作中来探究知识的深度了。经济疲软、市场低迷之寒,管理突破、技术创新之艰,深度研究、纵横捭阖之难,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打发的,在一个知识密集、信息密集的时代,我们需要处理这些大数据的人,而这样的人将会来自于哪里?应当并且必须来自我们身边的人。

        学无止境。上学的时候,我们会对这个词有想象中理解,因为只是知道知识是学不完的,这种理解是想象,而在工作中才会慢慢知道知识是永远不够用的,这种理解才是切身的体会。上学时学到的应该是学习方法,而在工作中才是学而至用,不止是至用,还要灵活运用,最好是能够对自己工作的专业方向全面了解,充分掌握,对相关的庞大信息量运筹帷幄,决胜于悄无声息之中,这时也许就会有所谓的“大师”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珠峰计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