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民国史学大家的历史观

来源:知库网

写在前面:本文为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书笔记,文中观点,仅供参考。

民国史学四大家虽然不分座次,但一般习惯上,钱穆会排在第一。

本书根据钱穆的五场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时间所限,只讲了汉唐宋明清五大朝,内容也聚焦在政府组织、考试、赋税和兵役等四大话题上。以前读历史,大多局限在战场厮杀的腥风血雨,和宫廷内斗的波诡云谲里。钱老告诉我们,王朝盛衰变迁的背后,制度,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钱穆

中国的政权,并非皇家政权,或富人、贵族政权,而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即读书人执政。但历史上的读书人,大多将学问作为变相的资本,竞求登上政治舞台,因而知识分子一直没法成为固化的阶级。且仕途充斥,造成了政治上的臃肿病,也算是科举制度的一个负面作用吧。


5. 兵役###

汉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兵于农”,而唐代的兵农合一,是“寓农于兵”。

唐代的府兵制度,到了后期,有勋位在身的功勋士兵,不为荣而以为辱。且府兵服完役无法复原,最终兵源枯竭。

宋代立国是没有国防的,首都选址是一大原因,但也并非赵匡胤昏庸。石敬瑭卖掉燕云十六州后,北方无险可守。长安已完全荒废,仅有的选择是洛阳,但从开封到洛阳沟渠不通,陆上粮运费用极高,为了省钱而定都开封,这个理由颇为无奈。结果是宋代的兵役是历代最坏的,养兵而不能打仗,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养兵,恶性循环。可是虽然连年不打仗,经费上却等于年年动员,年年打仗。于是宋代从始至终积弱不振,被钱穆评价为:“历代中最贫最弱的一环”。


6. 制度###

两个点:一是制度是需要进化和改变的。日子久了,好的制度也会变坏,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应从现实中产生。 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二是东西方制度差异的一些背后原因。比如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中国传统观念,总觉得贤人可以代表群众舆论与公共意见。而西方民主制度下,不求贤而求众,因此通过投票选举。再比如中国讲政治,一向不讨论主权在哪里,而一向看中“职责”。“主权”的背后,是“自由意志”。若不论主权而论职责,职责所在,应有尽力践行的道义,便无所谓自由。又比如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第一选择都是做官,看不起工商业。西方社会不同,起先根本不让你做官,于是社会上的聪明人都去经营工商业。等他们自己有了力量,才会有争政权的想法。

钱穆还讲到,政治是文化中的重要机构,决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评价一个制度,要以“历史意见”为准绳,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罗素曾说过:

“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人一点武断。”

其实看历史也是。看不同史学大师的著作,也会减少一些对历史的武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