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孩子,你追求的所谓确定只是个谎言——《反脆弱》读书记录

来源:知库网

这本《反脆弱》,我还真是看了很久,为什么?因为这作者要说的东西不太容易懂。

确定性个什么玩意?

提到《反脆弱》,很多人会想到另一本《思考,快与慢》,我还特地百度了一下,这俩作者是好基友,难怪里面快思维和慢思维两种思维模式的内容如此相似。那怎么理解这里提到的思维【快】和【慢】?

简单的说,所谓【快思维】其实是更偏向动物性,和条件反射类似,比如,一个球向你飞过来,我们会很自然的躲避,对不对?看到一个美女走过来,我们会很自然的多看两眼,对不对?这种称之为什么?叫做【刺激-反应】是在你来不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做出的。因此,快思维系统对我们的生存非常有效,如果一颗子弹打过来,然后你说,不,等我拿出计算器来计算一下它的子弹飞行轨迹,锁定一下最终位置,再躲避....怼

孩子,你追求的所谓确定只是个谎言——《反脆弱》读书记录

现在来说慢思维,这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在你处理逻辑问题的时候会冒出来。比如,小朋友问你:“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这个时候,你用快思维是解决不了的,因此,你必须要用到你的慢思维。

快思维和慢思维其实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没有高低之分,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启动不同的系统应对不同的情况。

到这里,你们可能会问,是不是慢思维就是所谓的理性的?

是理性的思维一定是出于慢思维

我查了下Wiki,大家之所以赞颂理性可能是归功于柏拉图。这老爷子把世界分成了“此岸”和“彼岸”。此岸是啥?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它不完美、短暂、不和谐、充满变化,而彼岸则是柏拉图想象出来的“理性世界”,它完美、永恒、和谐、唯一。彼岸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他就这么一指,它就是存在在那里的,他并没有去证明它的存在。根据本书的理论来看,这里所谓的【彼岸】世界是存在于柏拉图的慢思维中的产物。

说到了理性,就多来几句,我们需要理性做什么?或者说这和确定性有什么关系?

有人说是为了真理。好,我们为什么需要真理呢?有了真理以后,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用它来给我们寻求一种生存的安全感。毕竟,在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原始社会,你下一秒可能就被老虎吃掉。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确定性,用它来给当下的生活以希望。

所以,我们用理性营造出确定性,没有确定性,我们就难以给当下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确定性这东西可有区间?

书中指出,确定性的捍卫者最有力的陈词是:

“在现代化世界中,我们的建筑、汽车、电脑,不都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吗?如果你否定了确定性,那这一切又是什么呢?”

这里其实因果不对等。首先,我们不否认确定性在纯粹的科学,比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的存在,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在这些领域形成的思维习惯延伸到所有的领域,懂我的意思吗?即便是纯科学领域,确定性也有局限。物理学虽然引入了实验作为证明工具,但实验只能近似的证明某个定理的真实性,而这个定理本身是要加上“在某个理想状态下”的前提才成立的。

也就是说,绝对的确定性只存在于人类的逻辑思维当中,而最吊诡的地方在于,逻辑这货它来自于人类思维的抽象能力。

说到理性,说到思维,这些都需要通过某个载体传递出来,于是有了语言这种东西,而语言则成为了达到确定性的另一种方式。

语言是一种什么东西?

语言可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它还由一些符号构成,而这些符号是现实当中没有的逻辑关系词,比如:“因为……所以”、“不仅……还”、“既……又”等等。这些是表达逻辑推理必不可少的东西。同样一个事物,还会有褒义、贬义、中性的不同表达方式,这就把人类的感性和理性判断和事物本身关联了起来了。

这其实又回到了快思考、慢思考的问题上了,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用的是快思考,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了语言的精确性,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说话。

再往前推进一步,既然“定义”、“公理”、“定理”、“理论”这些东西都是来自于人类语言的表述,那我们又怎能把它们视为独立于人类理念而存在的东西?把模板等同于实在,最大的害处是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理,并将其应用在实在上,这就会造成悲剧了。

《反脆弱》中,作者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说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出手干预经济,结果加重了经济危机。比如说现代医学的发达,造成了“医源性损伤”的大幅度增加。

人为的确定,可是大部分世界还是不确定,怎么办?

回到最早的那个论点,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上是不确定的,那我们岂不是没法生存了?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做了这件事情会导致什么事情发生,那我们应该如何是好?

问题在哪儿,在这样一个逻辑上:

“只要……就会……”

所以对应的行为方式是变成了:

“为了……只要……就好了”

举个例子,为了追到喜欢的女孩子,只要够真心就够了,实在不行求他个101次婚。这句的问题在哪儿,在于忽略了追这个女孩儿有好几个,而最后只能有一个能成功

极端理性主义癌的行动方式其实反而是感性的,他们直接,希望通过积极的行为达到目的。因此,他们夸大了人的力量,他们对于线性逻辑是一种迷信,而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根本我们的世界里的大部分事情不是线性的。

鸡汤们会鼓吹【因为A这么做,所以A成功了】。但,老实说,这其实是一种“幸存者”的经历,那些同样这么做了但是没有成功的人,你不知道,因为他们因没成功而被忽视了。幸存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引用的其实是不完整的数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做马云当初做的事情也无法变成另一个马云的原因)

理性主义者还有一个经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把“低概率”等同于“不可能发生”。比如说,飞机坠机的概率是几万分之一,但那并不等于它不会发生。核电站爆炸的概率也极低,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的防护措施,懂我的意思吗?我们如果单纯的考虑概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在考虑概率的同时去考虑它的收益和损失。因为我们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所以风险和收益也并非是线性关系,有些事情的收益很大损失却很小,有些事情正好相反。

其次,我们如果单纯的躲避陷阱不能让我们获益,其行为也只是避免了我们毁灭,所以我们最好采用“杠铃策略”。什么意思?《反脆弱》告诉我们,我们要把我们的绝大部分资本投资在那些损失可控的低风险资产上面,从而避免我们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我们把一小部分资本投资在收益可能无穷大的高风险资产上面,不让我们错过发财的机会。这个是不是听着耳熟?是的,德州扑克高手的策略一般就是如此,他们会在很多局当中输一点点,但是会在某一局赢非常多,而普通选手相反,可能会在很多局中赢一点点钱,然后在某一局全部输进去。

看似简单的杠铃策略,你能否运用得当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判断。这世界上存在低风险资产,也存在高风险资产,但是并不存在中等风险资产这种东西。把所有资产配置在中等风险上面,并不等于你面对的就是中等风险。

这里,作者塔勒布引入了一个“试错”的概念,回头我找一下原版是什么词语,我不太同意翻译成“选择权”。在很多时候,靠演绎分析我们是无法获得正确答案的,所以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拍脑袋试试”,只不过这个拍脑袋不是随便瞎拍,拍了以后我们要看它的效果反馈,然后根据反馈结果来决定是坚持还是换个方向再拍一次,即作者所说的【试错】,互联网行业的称之为【精益创业】,其实就是【试错】。

总结

终于啃完了这书,不容易,也简单码了一部字,这算是我暂时能够体会到的东西了。

简单做的说: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确定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中,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源于对世界的不确定的恐惧;因此,当我们用确定性思维,想要去改变世界的时候;当我们希望地球按照我们想的去转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遇到与我们想的相反的结果。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或者是唯一能做的是去了解它,反脆弱而行之,面对不确定,承认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顺势而为。

后记

手机码的,当时阅读的时候各种笔记的集合,行文没有太上心,毕竟理解的还不够透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