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

来源:知库网
  • [P27]拜占庭不仅是罗马帝国最后的继承人,还是史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

  • [P28]这座城市储存着从圣地收集来的基督教的众多圣物,令西方基督徒非常眼馋。施洗者约翰的头骨、耶稣临终前戴过的荆棘王冠、十字架上的钉子、圣墓上的石块、诸位使徒的遗留物和上千种其他的神奇物品被盛放在黄金打造的圣物匣内,匣子上镶满了珠宝。

那些所谓的被装在黄金珠宝匣内的圣物在我这种没有信仰的人看来简直是有些可笑。

  • [P30]拜占庭人的宗教热诚在基督教历史上达到了鲜有匹敌的高度。有时会有太多军官出家修道,以至于威胁到帝国的稳定;人们在大街上也会激烈地讨论神学问题,有时甚至导致暴乱。

  • [P31]拜占庭人极其迷信,对预言特别痴迷。

  • [P33]一年又一年,帝国陆海军从马尔马拉海岸的大型港口出征,旌旗招展、号角齐鸣,要么是去收复某个行省,要么是去稳定某段边疆。拜占庭是一个永远在战斗的帝国,而君士坦丁堡由于它十字路口中心的地理位置,不断受到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压力。

  • [P51]和其他的突厥小王国不同,早期的奥斯曼苏丹们从来不会将自己的王国分割;他们也不会指定继承人。所有的王子都接受统治国家的训练教养,但只有一个人能够继承王位——这种残酷的方法意在保证最强者的生存。

伊斯兰对待被征服者远比欧洲同时期的贵族更加温和,而且内部门第等级观念不是那么森严,苏丹的每个孩子都有继承王位的机会,不管他的母亲是个贵族还是个女仆,这些令西方人感到震惊。

  • [P51]奥斯曼人所有的创新举措中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常备军。激情澎湃但纪律涣散的大群圣战者已经不能满足奥斯曼苏丹们日渐增长的雄心野望……他们被编入步兵单位,和骑兵,组成了自古罗马以来欧洲的第一只领军饷的职业常备军。

奥斯曼人创造了领薪水的职业军人,这点是一个制度性的创造。

  • [P53]君士坦丁堡还是第一座遭遇黑死病的欧洲城市:1347年,携带病菌的老鼠从停泊在黑海港口卡法船只跳板登陆。君士坦丁堡人口锐减到10万多一点。

欧洲的黑死病据说影响到了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及黑暗中世纪的结束。

  • [P62]同时在西方,匈牙利人在准备新的十字军东征。

今天的匈牙利好像已经没什么名气了,但是历史上来看好像也曾经辉煌过。

  • [P64]穆拉德二世随后快速进军,于1444年11月10日在黑海岸边的瓦尔纳迎战十字军。奥斯曼军队在此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瓦迪斯瓦夫三世的头颅被插在枪尖上送往古老的奥斯曼城市布尔萨,作为穆斯林得胜的凯旋标志。这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圣战的一个重要时刻。在瓦尔纳的战败使得西方在350年的十字军东征之后彻底丧失了东征的胃口。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基督教军队被伊斯兰军队完虐。

  • [P70]这是常规的表现手法,把苏丹描绘成为审美家、园艺爱好者和波斯四行诗作者。

从中可以看到奥斯曼苏丹是如何让人描绘自己的。

  • [P76]在曼努埃尔的所有儿子中,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最精明强干和值得信赖的,“慈悲为怀,全无恶意”,果断坚定、勇敢无畏,非常爱国。与他那些热衷于争吵、毫无原则的兄弟们不同,君士坦丁十一世非常坦诚直率;他似乎有一种魅力让所有人都对他忠心耿耿。各方面的观察者都同意,他是个擅长行动的人,而不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管理者或有深度的思想家;他精通骑术和兵法,勇敢而有进取心。最重要的是,他面对挫折也坚韧不拔。他对拜占庭的遗产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一生都在不懈努力去挽救摇摇欲坠的帝国。

然并卵,当年崇祯皇帝也很英明神武,但却挽救不了帝国。

  • [P81]匈雅提需要粉碎匈牙利国内的一些阴谋,因此很乐意与苏丹缔结为期三年的合约。

原来那时侯可以仅仅为了3年的和平就去签署条约,在那个时代和平是多么宝贵。

  • [P83]这是一个经典的计谋。在拜占庭历史上,对邻国的王朝继承权之争加以利用一直是拜占庭外交政策的基石。这项政策常常能够弥补军事上的弱势,但拜占庭因此得到了阴险狡诈的恶名,这个臭名不值得羡慕也无人可比。

君士坦丁十一世开始了自认为聪明的行动,却低估了默罕默德二世隐藏自己意图的能力,不知危险已经悄悄降临。

  • [P85]默罕默德二世听到拜占庭人的提议时面无表情。他“和蔼可亲”地让使臣离去,许诺在返回埃迪尔内之后会斟酌此事。君士坦丁十一世给了他一个非常珍贵的撕毁合约的借口,时机成熟是就可以使用。

君士坦丁十一世比默罕默德二世年长27岁,但是城府不及后者。

  • [P85]同时他很可能也认识到,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以对抗占据海上优势的基督徒。

奥斯曼人航海技术似乎并不是他们的强项。

  • [P109]同时,他研究奥斯曼历史以及此前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极其仔细地检查这些战役失败的原因。他在夜间无法入睡,就整夜地绘制君士坦丁堡防御工事的草图,并设计攻打这些工事的策略。

默罕默德二世是个人物,有思想,有行动力,有意志,还有好的国运。

  • [P125]同时,对城墙的维护保养是城市最关键的工作,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参与,没有任何例外。不管拜占庭财政多么糟糕,总是能够募集到金钱来修补城墙。朝廷为维护城墙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总体负责城墙事务的官员拥有“城墙伯爵”的威风凛凛的头衔。流逝的岁月和不断的地震持续令塔楼破裂、石料崩塌,人们不断地进行修理,城墙上留下了大量的纪念修理工作的大理石碑文。

这段让我想起了长城。拜占庭人对城墙过渡依赖,城墙守护了他们上千年,但当火药发明后,城墙就显得脆弱了。

  • [P130] 于此同时,虽然教皇禁止向异教徒出口火炮,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还是将武器运往地中海东部。兜售技术的工匠们也热衷将自己的一身本事卖给正在崛起苏丹,于是纷纷来到奥斯曼宫廷。

古代版的武器禁运?

  • [P135]在乌尔班以前,奥斯曼人可能就已经在埃迪尔内铸造火炮了。乌尔班的贡献在于,他能够制造尺寸大得多的模具并控制关键的变量。

乌尔班大炮非常有名气,读了这段历史我才知道,原来乌尔班曾经先到君士坦丁堡,企图为君士坦丁十一世效劳,无奈拜占庭帝国穷的叮当响,无法满足乌尔班大展拳脚。于是乌尔班这才到了奥斯曼,为默罕默德二世效力,制造出了乌尔班巨炮,并在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P141]奥斯曼人素来深知,攻城战中兵贵神速。像近卫军战士米哈依这样得以观察奥斯曼军队的外国人也对此心知肚明:“土耳其皇帝不惜重大代价,快速猛攻和占领城市以及要塞,为的是避免长期围城”。成功取决于能否在巨大规模上快速地动员人力和装备。

初看这段话觉得有点没道理,像君士坦丁堡这样一座孤城,围起来似乎也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转念一想,这毕竟是君士坦丁堡,难保不得到西方天主教国家的增援,拖得太久变数太大。政治、宗教的风险不可不考虑。

  • [P143]战役的动员工作惊人地高效。在穆斯林地区并不需要强拉壮丁,人们会主动报名参军,其积极性让匈牙利的乔治这样的欧洲人瞠目结舌。

在帝国上升期,除了经济实力强大以外,人民团结、士气高涨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 [P144]根据伊斯兰教的神圣法律,凡是通过武力攻克一座城市之后,可以在三天之内合法地进行掳掠。

原来还有这样的教义。

  • [P150]奥斯曼帝国虽然决议打一场圣战,对他们的附庸却非常宽容:“尽管他们是苏丹的臣民,他并没有强迫他们摒弃基督教信仰,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信仰和祈祷”。

在攻打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军队中有为数不少的由欧洲基督教信徒组成的部队,这些人虽然臣服在苏丹的脚下,但是依然可以保持信仰,这点实在是有意思,奥斯曼帝国有意思。

  • [P195]它们逐渐加速,冲破了脆弱的桨帆船组成的包围圈,向金角湾驶去。

基督徒的海军要强于奥斯曼人的,奥斯曼在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在海上吃了不少亏。

  • [P204]城墙上一下子打开了一个相当大的缺口,守军骤然暴露了……他们在等待不可避免的浩劫,但此时默罕默德二世和全部高级将领正在双柱港商讨是否作战,所以没发出进攻的命令。基督教守军派系众多,防御作战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的主动性,而奥斯曼军队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只有接到了中央的命令之后才会作出反应。因此奥斯曼军队没有做任何事情去利用和扩大炮击的战果,守军得到了重新排兵布阵的时间。

这段对比揭示出的道理非常有意思。

  • [P239]这是典型的穆罕默德二世风格的工程——秘密筹划、规模宏大。执行起来速度奇快,就像搬运战船那样。攻城塔给守军造成的心理震慑也是极大的。奥斯曼军队的足智多谋和资源的取之不尽对守军来说一定是个不断在现的噩梦。

奥斯曼先后采取了炮战海战、地道战、攻城塔等方式对君士坦丁堡采取进攻,虽然都失败了,但是奥斯曼强大的实力,源源不断的补充,使得守军的希望还是越来越飘渺。

  • [P250]在中世纪充满神秘主义的大环境下,天象的预兆和不合情理的天气变化沉重地打击了君士坦丁堡市民的斗志,被认为是上帝意志的清晰体现。

奥斯曼人也是这样的。

  • [P265]奥斯曼军队在发动所有主要战役前都会向官兵们许诺等级不同的荣誉,以鼓励大家奋勇向前。

不仅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 [P286]凌晨1点30分,号角、战鼓突然大鸣大放起来,宣告攻势开始。大炮开始轰鸣,奥斯曼军队从四面八方水陆并进。

时间挑的很好。

  • [P290]黎明前的一个小时,一门大炮发射的石弹直接命中了临时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烟尘和大炮的硝烟遮蔽了前线,但安纳托利亚士兵们迅速作出了反应,冲进了突破口。守军还没来得及反应,300名士兵已经冲了进去。

由于缺口太小,后续力量跟进不足,这300人还是全部战死。

  • [P302]奥斯曼人用铁棒撬开历代皇帝的墓穴,寻找隐藏的黄金。“暴行种种,不一而足。”克里托布罗悲哀地记载道。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延续了1000年的基督教君士坦丁堡大体上就无迹可寻了。

然而在历史上,这样的暴行却是微不足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