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没有很多人看到的那么厉害。
我是个三分钟热度先生。
三分钟热度,这是一个我又爱又恨的特点。
爱在,它赋予我极强的爆发力,让我经常化身一个点子王,并迅速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恨在,它让我缺乏足够的耐心,使我往往给人虎头蛇尾的印象,最终泯然众人。
来看看工作中的我吧。
16年初加入教培时,相比于教过很多年的“老”老师们,我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其一是年轻,比较喜欢和学生相处,也很容易打入学生的阵营;其二是思想走在前沿,应该说,当时的我在教学工作的很多想法上,比公司9层以上的老师要“先进”,即使这里面也有很多人和我年龄差不多。
当时我才刚正式入驻校区开始带学生,却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很多老师都开始效仿我做的事儿。
比如,很多老师每天都在抱怨粉笔灰尘太大,而我在第二周就网淘了无尘粉笔,在看到我的使用效果后,全校都买了这种粉笔。
比如,第一个学期,为了给学生期末复习,我搜集全武汉的历年期中、期末、月考试卷,然后花很多精力分类整理成习题汇编,直接打印成册,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复习。而公立学校在第二年也开始做这件事,同时数学老师开始效仿。
比如,为了吸引初中生,我把游戏的机制照搬,设立积分制度,建立完善的规则,像玩游戏得荣誉一样,最终还能兑换奖品。这直接点燃了学生的激情,甚至都在他们学校好多班流传这件事。
还有第一个月我就琢磨Excel,在其他人都在用文字反馈的时候,我开始用表格和图像展示学生的数据,又赢得老师们的效仿。
但正如我说的,我是三分钟热度先生。
给学生发了资料的我,在坚持使用之后的一个月,我就懈怠了,到期末结束,我也没用完;建立完善规则的我,因为积分统计太繁琐,第二个学期我慢慢开始懒得记录数据,由本来的一周发布一次数据,到最后一学期才发布几次数据;用图像展示学生数据的我,也逐渐懒于详细的记录和发布数据,开始用文字敷衍。
这些事情我都慢慢不干了,那我是颓废然后浪费时间去了吗?
其实也不是,我是把注意力转向了资料的搜集和课本的编写上去了,好像上面说的三件事,失去了对我的吸引力。
这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主要是成绩中等和偏下的——慢慢开始对此不满。而最后我因为注意力不在积分和资料上,也没有及时解决问题。
于是我的口碑开始两极分化,成绩好的觉得我很好,成绩稍差的因为失去了服务(资料)以及关注(积分和个人情况反馈),觉得我很一般。
仔细回想起来,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亦或是社群,好像我都是如此。
总是一开始干劲十足,因此提出过很多好点子,但多数都因为没有坚持,而虎头蛇尾。
但很开心的是,在社群里我这半个缺点半个优点开始慢慢向一个优点靠拢。
比如,做海报,一开始我只是因为觉得好玩,到现在每天坚持一张海报,还为此掌握了PS的基础操作,更学会了好多相关的知识。
最后,还暗暗发誓要做到像营队的设计官那样,做出能用在整个营队的酷炫海报。
我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打破三分钟热度的魔咒,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是313猴儿快跑。
期待与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