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被过分抬高的小说——名不副实的《来信勿拆》

来源:知库网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名不副实的小说。作者滨尾四郎,在书的内页里被认为与江户川乱步齐名,甚至影响了东野圭吾,简直是夸大其词。就算他有如此的影响力,我认为,那也只可能是因为此小说占据了前辈的位置。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便在于人物丝毫没有每个人物的独立的形象特点,如果引用许荣哲在《小说课》中说的话便是:

“两个面貌模糊的人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对话。”

这里的模糊指的不是外在面貌模糊。有的时候,即使一个人的面貌没那么清晰,如果有一个突出的性格,也一样可以深入人心。举个例子,曹操: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像关羽那样有一个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形象,但是,读者们却还是能准确地抓到曹操这个人物本身的内在形象,奸诈、猜忌、狡猾等等。

让我们再来看看《来信勿拆》中的人物,无论是侦探藤枝真太郎、故事讲述者小川、秋川家的二女贞子和宽子、还有侦探林田英三,这几个人都仿佛没有个人特点一般,每个人在用一种一致的口吻来对话。整个故事的叙述看似像是小说,仔细看更像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案件报告。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作者对大部分人物的性格塑造,反而是以一种上帝视角一般来直接用形容词来告诉大家的。要知道整本小说的叙事者是第一人称的“我”,也就是所有的线索都应该是由“我”直接感受到的,然而很多时候却可以直接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一个人的形象,这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这也可以称作名家?反观阿加莎 · 克里斯蒂的小说,她总能在一个封闭的谋杀现场塑造出近十多个人的形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历史,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鲜明的性格,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读起来才会感觉到,没错这种行为才是这个人该干的事情。

举个例子,作者在描写藤枝和林田第一次在秋川家对峙的时候,没有写出任何的对话,反而是这样写的:

“两个人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和平共处的,但内心里早已经开始了暗暗地竞争,都在想方设法地窥探着对方的心思……”

试问,作为一个局外人的我,又是如何观察到的两个人的内心戏是如何的呢?还不如直接描述出二人的对话,让读者自己理解两人的目的所在。让我们再看看阿加莎的《罗杰疑案》中的一段:

“帕克单膝跪地,一只眼睛凑到锁孔上朝里窥视,就他的身材而言,这一系列动作可谓相当利落。”

简单的一句动作描写,配合上下文,就看出了帕克经常在锁孔边窥视屋里主人的谈话,一下就凸显出了帕克的小人形象。

如果以上所说的是所谓的“本格推理小说”的特点,那也太让人失望了,更何况故事的情节设计并没有那么的合理,仅仅是无数的巧合就让人感觉到非常的不合理。书中经常会出现其他推理小说的名字或者其他推理小说中的人物,比如书中甚至提到了阿加莎书中的波洛、柯南 · 道尔书中的福尔摩斯,简直让人感觉非常跳戏。更甚者,书中甚至会出现直接与读者交流的文字,比如会让读者来猜猜发生了什么事,这难道是小说版的打破第四面墙?稍微考虑到这本小说本是在 20 世纪上的报纸上连载的,还稍稍情有可原,也许那个年代需要这种交流来增加读者的好奇心,可环境因素不应该成为评判一个小说优秀与否的借口,文章中多次这样的语句会让人读起来非常不连贯。

总之,无论如何,这本推理小说非常让人失望,读起来毫无感触,案件非常牵强,而且人物形象也极其单薄,一个侦探一个助手的设定更是像极了福尔摩斯与华生的设定,动机描写与东野圭吾的书相比更是毫无可比性。只希望读到这篇书评的人可以省去读这本书的时间去读读其他优秀的书籍,省的浪费时间,毕竟这本书还挺厚挺大,要耗费的时间着实不短。

引用一句许荣哲在《小说课》里说的另外一句话:

“内在外貌比外在外貌重要千百倍,因为内在外貌才能提供给读者无边无际的想象,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怖惊吓。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