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人都有相似的正常,奇怪的人有各自的奇怪。但这些奇怪的人让我们的生活格外精彩。
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没事开微信公号写文章的人,朋友圈里自然有许多奇怪的人。说着要复兴儒学的后来打着全盘西化的旗子舌战群儒,一心谋划当主席的后来把社工经历记入历史黑账,忙着修理洗衣机的整天分析内外大政天下兴亡,明明能靠脸吃饭的偏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学着经济的后来搞了服装设计,学着法律的花了四年时间在玩灯光音响。
都是些奇怪的人啊
若是他们规规矩矩按照原来的路线走,可能朋友圈里现都已是“商业精英、政界领袖、学术大师”。可惜他们没有,这令我的朋友圈星光黯淡。
于是园子里总是有人提醒着,入主流,上大舞台。于是园子里有了主流,学习成绩好,社工成就牛,科研成果多,实习逼格高,拿挑战杯,评奖学金,申美帝名校,成了一条顺利又稳定的成才之路。偏离这条道路一丁点儿的人们,也大多会战战兢兢地琢磨着,用什么手段把这些补回来,好像少了一块,就不够优秀了。
优秀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安全感,抓一手好牌在手,总是有较多胜算的。可惜不知谁定的规则,让好牌的定义变得局限,大家一手得抓紧手上的好牌,一手还得伸手抢更多的牌。
手上牌越来越多,生活却没有愉悦多少。相反的,当知道规则如何,我们开始努力迎合规则,开始选该选的课,做该做的事,交该交的朋友,说该说的话,成为一个应该的人,慢慢定型为一个正常的人。
多好啊,正常的人。
社概课上老师说,高考选专业对于就业的重视高于兴趣,是因为对于人的价值被以金钱和权力衡量。而有目共睹的是,对于生活的选择,对于收益的考量远多过收获,好像所有都可以精打细算,把整个人生蓝图都画完。
而把园子里的人分为两类,一类充满计划,就像拿着藏宝图在探索人生,获得成功对于他们只是时间问题;一类充满随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心血来潮定了计划一觉醒来就全盘推翻。前者了解规则,在规则里游刃有余;后者无视规则,磕磕碰碰也过得不赖。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选择不同。但计划的目标如何确定,随机的标准如何选择,都是些值得大书特书的问题,也是沸沸扬扬的教改讨论的根本所在。
所幸身边奇怪的人不少,他们没有努力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欣赏这些人,并非因为他们实现了世俗意义的成功,或者清高得罔顾现实的规则,而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如此重视,愿意去尝试与改变,去坚持与追寻想象中大学应有的模样。他们并非天资过人,却花很多力气思考自己喜欢的模样。他们认真斟酌着自己的人生,选择去纠结着或放弃了什么,向更理想的自己靠近。相比与此,太多情怀被廉价兜售,却缺少扎实的努力。
而更多的人未经思考,直接默认了前人口耳相传的答案,然后按部就班地,照着答案写过程便是。
而我所理解的教改,是不再用精确的数字宣称谁比谁更优秀,更没有明确的指令计划着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理想的象牙塔,应该能包容各种自由的梦想,能帮助每个人成为希望成为的人,无论是政治家或是甜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