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大院(长篇小说连载)
016一真情永驻 清华重逢
徐 宏
刘月婷是东北人,祖籍吉林通化,日寇的铁蹄踏入中国后,东三省沦陷,日寇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吞并整个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刘月婷的父母是商人,在伪满洲时经商,家里有些积蓄,因而她能得以读书学习。
刘月婷到北平念书,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革命,后投奔延安,然后南下进行土改,现在又回北京继续念书,一路走来,让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已经逐步成熟并坚强起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刘月婷家虽然有些积蓄,但由于没有实业,因而受到的冲击不大。
刘月婷为了寻找徐宝书,找到当时诗社的几个同事打听都没有结果。然而,世间的事往往如此,当你并未刻意去找寻时,也许一种偶然或巧合,便会让你苦苦寻觅的东西悄然而至。
一天,刘月婷拿起一张报纸翻看,猛然看到一篇文章《谈中国的人权与法制》,作者徐宝书,这篇文章加了一个编者按,说作者是清华大学的法学教授。刘月婷看完文章,内心狂跳不至,她以前在与李宝书的相处中就知道,李宝书学的专业就是法律学,会不会就是他?刘月婷决定,无论是不是她的心上人,她必须去一看究竟。
刘月婷收拾打扮一番启,便赶到了清华大学,此时徐宝书正给学生上课,刘月婷径直来到清华大学系主任办公室,一个老教授正伏案写作,刘月婷说明来意,老教授客气地给刘月婷倒了一杯水说,“徐教授正在上课,估计二十分钟就下课了,你喝杯水吧”。二十分钟后,门外响起一串脚步,不一会,一个风度翩翩,仪表堂堂的帅气大男人推门而入。刘月婷拾头一看,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苦苦寻找多年的李宝书吗?徐宝书也看到了刘月婷,悄一愣神,刘月婷已泪流满面,她刚要喊李宝书,徐宝书已先叫道:“刘月婷,我们终于又见面了”。接着,俩人泪洒当场,老教授悄悄拉门退了出去。
此时的刘月婷和徐宝书有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情,八年了,八年来的守望,八年来的思恋,八年来的辛酸,八年来历经的坎坷和磨难,此时已完全化成泪水,俩人相拥而泣。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俩人把这些年经历的各种人生相互倾诉。刘月婷追问:“你为什么要改名徐宝书,让我打听了许多人,都不知道”。徐宝书便将自己如何加入地下党隐瞒身份,如何秘密前往苏联莫斯科留学等和盘托出。此时,刘月婷终于知道徐宝书是云南曲靖白牛村人,正是自己去参加土改的地方。而此时的徐家大院已没收为集体所有,徐家已家破人亡,刘月婷强忍伤心,还是一五一十地将徐家大院的兴衰告诉了徐宝书。徐宝书伤心叹息不止。
接下来的日子,俩人决定登记结婚。徐宝书和刘月婷给各自的学校告假。徐宝书建议,结婚之前,俩人一起回各自的老家探望,他们先到了吉林通化,徐宝书拜见了岳父岳母。岳父岳母非常喜欢,催位俩人早日完婚。然后俩人马不停蹄,又一路南下回云南,来到白牛村徐家大院。此时的徐家大院已面目全非,前院已被用做生产队屯粮的仓库;露天大戏台已被拆除,只剩几根木柱在风雨中腐蚀;后花园围墙已被拆除砌炼锅炉,诺大的后花园成了农民的自留地;牛圈已被爆炸的炼钢炉摧毁,满目凄怆。徐家大院只剩下一间偏房和十多间侧房。偏房由徐冯氏作主,当时赠与李和平夫妻,十多间侧房作为土改成果,统统分给贫下中农居住,徐家大院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徐宝书此次回家,看到徐家人的惨烈,听完申少红和李和平的哭诉,悲痛欲绝,肠断心碎。然而,眼前的现实让他如何去面对,去评说。这也是他致死唯一的一次回徐家大院,以后的人生之路,让这位留学苏联的法学专家的命运同徐家大院一样,被笼罩上一层难以磨灭的惨烈。
徐宝书和刘月婷还同申小红夫妻一起到了刘家屯刘家,看望了同胞弟弟刘石龙(即徐宝寿),也认了亲弟弟李宝国(即徐宝国)。临走时,他叮嘱申小红夫妻,一定不要放弃寻我老爷、二奶奶冯氏以及三小姐徐玉馨,申小红夫妻点头答应。
徐宝书和刘月婷回北京后不久,喜结伉俪。这里暂且放下,让我们又一次去到个旧,去看看三小姐张玉馨(即徐玉馨)的生活吧。
前面说道,更名后的张玉馨进了个旧矿业工厂,由于根红苗壮,加上她本人勤学好练,特别是写一手欧体楷书,字体隽秀。工作一年多,得到厂党委的重用,被提拨为车间主任。后又被推荐到云南昆明冶金学校深造,加入了党组织,回厂后任厂党委办公室主任。
一次,张玉馨同云南省建筑厅冶金部的同行出外考察,认识了云南省建筑厅办公室主任宁涛,俩人一见如故,郎才女貌,双双坠入爱河。经过一段时间的相知相识,激情热恋,俩人喜结连理。四年后,徐玉馨为宁家生下一儿一女,大儿宁祥伟,二女儿宁祥绩。此时,宁涛已担任云南省建筑厅副厅长,张玉馨调往昆明治金工业学校担任校长。 (未完侍续)